挣脱一般的言辞之争,现象,可以说成就是图像。意义,则肇始于感动。
常用的现象,与实质相对称。隐含的意思就是我们对于现象的描述,是可以不涉及实质的。
但与其拿现象和实质来相对称,不如拿现象和意义来相对称。
因为现象和实质只是在我们一个认知方向的进程上展现差异,并被命名;而现象和意义,则是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向的产物。
这样一来,这里所使用的现象包含了一般所谓的实质。
何谓意义?
一个寻求意义的典范是王阳明曾经试图从事的“格竹”,作为现象的竹子,与作为意义的竹子,正是王阳明当时苦苦寻找的岔路口。
不妨来体验一下王阳明坐对竹丛的心理:眼前的竹丛,首先是一个现象。对于这个现象能够怎样呢?作为现象来理解的话,可以有形象,动态,生态...凡此种种,但这是他坐对所寻求的内容吗?
不是。他努力着寻求别样的内容:眼前存在物的意义。
[[何谓格物?]]
但是,要让自己从一个现象的认知处境脱身出来,而进入一个意义的认知处境,在面对竹丛这样的单纯物像时,王阳明感觉到了极大的困难。要找到那个岔路口,以进入一条通向意义的路。
人类寻求意义,是遵循一条一贯的路途而走来的。
从认知进化的角度上看,古人类应该有一个从具象观察到抽象思维的阶跃,正是Tarski在考察形式语言的演进时所看到的类似阶跃。而这一个趋向的结果就是导向寻求意义。
[[如何处理小人-社会心理与人格成长的交集]]
新评论
13 years 2 days ago
13 years 2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