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不是你所能想象到的任何静。

静,不是你此刻对自己说,静。而带来的状态。
静,不是你坐下来,以一定的体姿,以一定的习惯,所进入的状态。
静,不是你某个美妙时刻,诸事安稳惬意,心舒体轻,所可能出现的状态。
静,不是当万物寂寥之时,你内心无竞亦无念时,所处的状态。
...
静,不是任何你所能想象到的状态。

我选择用一个字,静,而不是两个字,例如,入静,是因为,静,不是你要的一件事。

静,只不过是人类可行的一种生存,只不过是人类唯一获得的对自我的成功改造,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成就。

为什么常常是伙头和尚道行最高?

大家都可以试一试,现在就去做一件事情,最好是家务事,拖地打扫整理。。。
手头做简单的事情,其实是非常方便你的反观的,如果你坐着入静比较困难,不妨尝试这般动中入静。

道理很简单,往往有希望入道的人,又是打坐啊,又是念经,忙得一塌糊涂,到头来还是茫然无自心。其实你何妨令自己简单呢?坐着入静,外表是简单,内在可能反而杂念繁盛,徒增极度复杂,一个技巧,就是不妨做点简单的事情,只要不是操纵机械,做错了也不会带来危险,就是那种简单的事情,然后你逐渐可以知觉到自我的简单,这个简单自我的感知,就可以带领你进入从未有过的安静。

为什么你需要内心安宁?

内心安宁,其实只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本身,并不具有明确的精神涵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发现,同样内心安宁的人,可以是非常不同境地的人,因为内心安宁,只是一个局部的现象:没有人可以声称具有了内心安宁的属性。
所以,内心安宁,毋宁说是每个人的私人入口,而不是公共入口。

既然不是公共入口,何以我们的精神宗师们,总是从要求人们内心安宁入手呢?正因为不是一个确定的公共入口,所以这个要求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你无法统一要求各地的人们都赶到某个特定的入口之后,才能入道,那样对绝大多数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观的境界的提升步骤

观是一个动作,需要由浅入深地提升其境界.

最浅显的,是回忆与评判,就是一种写日记的状态,这是第一步:你的生存,需要被观察,而位置最有利的观察者,就是你自己.(至于为什么需要被观察,那是另一个问题:观察自我,是一种人格上的需求.)
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观察自己,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和素质.儿童的人格成熟,几乎就等于自我评判机制的建立.儿童之后,对自我更强的观察能力,就需要一个被称为成年修养的过程来进行教育了.

日记式的观,是非常软弱无力的,因为这个观,只是培养和练习一种态势,面对自我的态势,而并非现场的动作,自然缺乏现场的力量.

人类的可言与不可言,是互补的

可言,就是我们任何可以表达的东西;不可言,就是我们只能在静默中体会到的东西。
这两者是互补的,意味着:可言的极致,乃进入不可言;不可言的成熟,又进入可言。更进一步地说,我们的可言必须达致不可言,而我们的不可言也必须成熟到无碍的可言。或者说,两者必须无碍地同时存在,相互映照,才是一个基本的境界。而只有达到这个地步,才能有稳定求道的基础。

所以,可以因此而建立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判别准则:
1、清晰的思维或表达背后是否存在清晰的不可言感知;也就是表达是否能够不破坏你的静穆;

去繁就简,关于如何入静,如何入道

所谓至道无华,觉得可以直接总结如下,都逃不出这条路:

第一步
让你的身体处于最放松的状态,不管是什么姿态,什么环境,开始想,(其实也不用开始,自然就会,呵呵),任意的想,然后,突然,就是一个心理动机出来,看到自己,那个刚才在 想 的自己,轻轻、缓缓放下的感觉,看是否做到在这个放下的过程中,没有了想,所谓 非想
感觉到了非想,是第一步。
一般的入门者,这个非想的状态,很难保持多久,一般就是几秒,所以最初的练习,就是不断地去实践这个非想,等到你能够轻易地做到非想了,可以进入:

第二步
非非想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