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處今何在?
阿難: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佛: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
阿難: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佛:處今何在?
阿難: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佛: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
阿難: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既然不是在里面,一般人的思維就是,莫非在外面?
“愛樂由心目”,阿難如此“客觀”描述,然,心是何物?常人莫不指認“心之用”為“心之體”,使得自我有一虚拟的承担,所謂認賊作父,莫甚于此。此正阿難晦暗之始。
佛: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吾今問汝,心與目,何所在?
表面的現象正是,愛樂固然因于心目,塵勞亦撲騰起于心目,吾等盲民因此而把無知無力疲沓倉皇...歸結到自我心目之上。所以,根底的問題,就是何謂你的心目?你要让它承担自我,那你先得搞清楚它是什么。
圆满之途,佛家与道家分别给出了一半的答案,两者相加,就成就了至为圆满之途。
佛家着力处,是弃;道家着力处,是取。弃至极,而后有取至极,因此,我谓之圆满之途。
佛学之基本大义集中在四点上:苦、集、灭、道。
一般来说,在前三点上,还是有不少人依照佛家修证之途,做到了一定程度之领悟,但是在最后的“道”上,弱下来了。
为什么?因为前面一直都是一个“弃”字诀,弃的惯性大了,一般人要再上层楼而领会弃之极所显像的取,很困难。
所以此时,救弊者,天下至为刚健之道家也。
道家的传统修证初阶,正好是与佛家相反。
金剛大義
--------------------------------------------------------------------------------
金剛歷代譯者甚衆,本篇以最流暢而通行之鳩摩羅什譯本為底本,其他有佳譯者亦隨手採入,以增詞華。
--------------------------------------------------------------------------------
如是我聞。
[義理,言說者也,固然因言說而成語句,而后,人人以之相交流、可傳授,亦必因言說而起壁障,奈何言說終非實地 ,故有古今知行非一之長慨。金剛一經,非假言說以通實地不可,其竅妙在乎吾人究極何以由言說通實地,故佛不煩重詞,言說反復,欲窮詞力以求洞穿知言與乎實體之壁障。]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