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

真德秀

《大学》仅仅是一篇很短的文字,但,真德秀硬是把它衍义为四十多万字,这正是儒学发生史的一个典型场景:把中国人关于宇宙人生社会历史的认识,凝聚到一些古代经典所抽象表述的共识下面来。

儒学

儒学,乃是中国人在几千年当中所凝聚的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得到了一系列的表述,并且,这个共识也在这一系列表述中得到丰富与发展。

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书目看儒学学术文化正统

在《四库全书》刚开馆的时候,63岁的乾隆皇帝希望另外给自己整理出一套精当的丛书,涵盖中国文化之正统,便于自己随时翻阅,因此就命于敏中、王际华等人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编纂一部《四库全书荟要》。
乾隆四十三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编抄完成,藏于紫禁城御花园的“摛藻堂”。次年,又誊缮一部,藏于圆明园内的“味腴书屋”,以备乾隆随时阅鉴。后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时候,味腴书屋所藏《荟要》一同湮灭,摛藻堂藏本则保存至今,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论语》真的很重要吗?

唱个反调。
从单纯思想的角度,我个人认为论语并不重要。
论语的重要,只是体现在社会学的角度上。

若从对社会的作用而言,其实管子远比孔子重要。我觉得孔子之所以在后来抬到如此高的地位,以至于有所谓儒家,被外国人不明就里地认为是中国之一门主体宗教,呵呵,其实是别有缘由。

我倾向于认为孔子在34岁或51岁时去找老子求学一事是真的,在《礼记.曾子问》《孔子世家》《孔子家语.观周》《庄子.天运》这些书里面都有记载。孔子对老子的崇敬也是可信的,因为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孔子这个人

我们现在来看孔子这类所谓古代贤哲,最要紧的是必须有历史的观念。
当然,我也不反对悬拟一个自家定制的形象,称呼其为孔子,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终究只能用于最初级的阶段,不能总用下去。
孔子这个人,值得以严谨历史的观念来看一看,便于我们去追踪中国文化的一大源流。

其实历史地看,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类似孔子那样的人并非仅有,那么何以唯独孔子成为后世推崇圣人的标本呢?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有意思,反过来说才更有意义:中国的这个文化,可能总是会挑一个孔子这样的人,树作典型的。
不过,从概观上来看孔子的一些特点,还是有些意思的。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