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人类有史以来效用最显著的理性成就,籍由科学,
但,有意思的是,科学与理性,常常对精神造成极深刻的蔽障。
有两个问题,是科学与精神同时面对的,特别是,
1,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正是在这两个问题上,科学与精神有可能发生正面冲突。
科学,是人类有史以来效用最显著的理性成就,籍由科学,
但,有意思的是,科学与理性,常常对精神造成极深刻的蔽障。
有两个问题,是科学与精神同时面对的,特别是,
1,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正是在这两个问题上,科学与精神有可能发生正面冲突。
对上面这个例子的说明,没有充分展开,下面的例子,尽量多番展开一些。
【例2】
嫉妒。
感谢guew给出了一个非常详尽的例子,并能够坦然地叙说出来,我相信,他表现出了如此的勇气,就已经解决了大半的问题。
一个人群,共享某个价值标准,例如,一个班级里面,成绩,就是一个绝大部分同学所共享的价值标准。
在一个人群里面形成一个共享的价值标准,显然,(其实,每一个显然里面,都有深刻的问题,就看你抓不抓得着,呵呵。)是群体协同行为的必要条件。
如果把人的生命体彻底看作是一个物理体制,那么维持这个物理体制最佳状态的,无疑就是它本身处于健康高效状态,这么一个健康高效状态的维持,以我们的经验,可以料想,有一个必需前提,就是精神很强健,足以驾驭其情绪、心理、生活习惯、甚至对事物的认知等等在日常都总能保持好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精神的强健,就是天下最好的药物,依靠自有能力的药物。
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凡此诸种,皆限于脑内。那么,凡此诸种,与实在事物,有何作用?
体证此一问题,是修行的一大关键,一大境界,非十年以上孜孜以求的修为,不足以求证。
下面,从平凡日常入手,逐步讨论之。
与大脑内的东西相对应的,是人的行为。
于是,顺理成章的答案就是,凡此诸种,(为简便计,以后统称为意识),的作用,就是导致行为的产生和改变。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外面与表面的看法,何以故?
假设我认可了某一意识,例如:
1,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2,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心志的生灭,不管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一般我们所能够遇到的最艰难困苦的问题,正是,心志,生不起来。
一般最令我们激动奋发的事情,就是,心志勃然而生。
然而,心志,常常都是,生,而后,灭;每一次生,都需要足够的等待,甚至,陷入等不到的绝望。
所以,我们承认,心志,是我们修行最困难的课程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集中智慧,来看清楚,何以心志有生灭。
先看灭。
最常见的灭的场景,就是日常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常生活简直就是一个无边的泥沼,千千万万生灵千千万万的心志勃发后,咕嘟冒个泡,攸然寂灭。
是否有意义,是困惑很多希望认真生活的人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导致常常不得其解。
一般思考此问题,人们常用的定式是:是否产生了效果。我做一件事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就是,这件事是否产生了结果,或者效果。这个思维定式的形成,就是因为缺乏抽象的反省,本质上,也是人习惯功利思维的惯性。
--我的生命是否有意义呢?要看我的生命产生了哪些作用,如果我一生默默无闻,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产生任何作用,那么,我这一生就似乎是无意义的了。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