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日常意念的转化

决定一个人的实境的中心位置的要素,是其日常意念。而日常意念,正是一般人之现在的最主要的充塞内容物。
所以,日常意念的转化,是修行者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在起始的阶段,一般人所采取的自然的策略,是通过正当的工作,来排挤日常意识。这正当的工作当中,包含了意志、规划、专注、以及其他诸等高等{精神权能},因此,我们期望能够籍由这正当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实境。

荒唐的“我”

每天六点下班走出办公室,拖着疲惫的身躯,觉得这个身体非常陌生,拼命想“我”在哪里。找不到。但是明明有个什么在思考“"我"在哪里”,那又是什么?
...
甚至不再害怕死亡,因为那个要死去的人根本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我”在哪里。

为什么会这样?不想这样,这样下去眼中的世界会变得很荒唐,活着也很荒唐。

这样的情景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因为你疲累了。
这个疲累,并不仅仅是身体的疲累,而是,在身体的疲累的同时,精神也衰竭了。
身体的疲累,并不一定要导致精神的衰竭,但是,在一般人那里,这两者就是关联在一起的。

修行者的心理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本来我一直想针对大巴曾经的一位乘客做点讨论,她似乎目前在尼泊尔一家寺院出家为尼,但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得需要收集足够多的材料,才好下手。
这个是一个相关的资料,是一个极端事例,触动了我的这个想法: http://ref.ikosmos.name/2009/01/blog-post_7810.html

另外,还有几位大巴上的朋友,似乎也在修行的路途上,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虽说与上面的极端事例完全不同,但也都值得深加考察。

实际上,相比普通人,修行者往往更容易发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慈悲

何谓慈悲?如果你能活到200岁,你就知道了。莽莽众生,脆弱水沫。
何以故?活到200岁,任谁,都知道如何鸟瞰了,鸟瞰熙熙攘攘来来去去之人群,而慈悲,就是因鸟瞰而生的基本态度。
常人很难体会这一感知:与你同一历史社会感受到人都已离开,这个世界又来了一批仍将离去的人们。慈悲,是此时你唯一正当的态度。
慈悲

迷信有利于人类生存?

什么叫迷信?迷信就是把一些本来没有关联的事物错误地关联起来,或者为一些暂时找不到原因的事物,构造一个作为原因的事物。所谓关联,一般就是因果关联。
最近哈佛进化生物学家Kevin Foster的研究表明,迷信其实是一个人类进化当中的有利策略。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宗教的背后支撑力量。
Foster的说法其实很直观,一点就透:迷信的成本很低,偶尔收益却很大。就是你信什么常常不需要额外付出多少,但是有时能给你带来好处。
例如:

生涯的问题

最近guo遇到一些生涯方面的问题,通过一些沟通,发现那问题牵涉甚广,所以想在这里继续探讨一下。

这个问题让我回忆到自己的一些经历。
高中毕业后,我有3年的时间,是呆在家里。我父母给我在他们的单位找了一个工作,每天上半天班,做售货员,销售农业机械机具,其余的时间,就是看书静坐。每月工资不高,一百元上下,基本用来买书了。当时,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也准备那样生活一辈子,从生涯的角度上。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