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第一地:五識身相應地。
何谓“五識身”?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就是我们的五种感官形式,前面四种大体与现代概念相等,身识,则包括了触觉与本体感觉,例如空间位置感、加速度感等等。总之,立下这五种识的名义,就是为了归纳出我们对实在世界的全部直接感知形式,至于如何把这五种识与现代生理学的范畴对应起来,并不重要。
何谓“五識身相應地”?就是:
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1
- 1.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五年前,寫《簡捷楞嚴》,惜未繼續;今日發愿,完成此作,了此一事。 佛語,故事也。天移人換,心無少異。故吾徑予削脩,以求直指心源。然緣起法門,俱不可強,奈何乎天! 【體例】:藍色字為我的講述、以及補充文字,以求全文通達,曲義順暢;黑色字為經文原文,但凡屬枝蔓,已徑行刪削整理。又,為與經文統一,采用繁體;用語文白不定,一切便宜行事。
我们如果还想从佛学获得一点教益,最好是从佛教的历史开始看起。
(是称呼“佛学”还是称呼“佛教”,是个问题。佛学的重点是作为一门知识、一种智慧;佛教的重点是作为一种宗教、一种集体活动。两者都可以用来指我这里要讨论的东西,但,会根据上下文略加选择。)
如果说对心灵与精神的体认,是充满分歧的,那么对于历史,应该是相对少的歧义。
我们不妨问一句,佛教的历史肯定是存在的,浩如烟海的大藏经,中文的、藏语的、梵文巴利文的,无论如何,它们都是被人写出来的,那么这些文字,以及上溯到被记录为文字之前的言语,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的?
新评论
12 years 42 weeks ago
12 years 42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3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