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截了当讲楞严.1

五年前,寫《簡捷楞嚴》,惜未繼續;今日發愿,完成此作,了此一事。


佛語,故事也。天移人換,心無少異。故吾徑予削脩,以求直指心源。然緣起法門,俱不可強,奈何乎天!

【體例】:藍色字為我的講述、以及補充文字,以求全文通達,曲義順暢;黑色字為經文原文,但凡屬枝蔓,已徑行刪削整理。又,為與經文統一,采用繁體;用語文白不定,一切便宜行事。
【说明】:为何删削经文?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会冒犯某些人,但是,我不得不如此。因为,2千年前的文本,已然有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去芜存菁,才是对于伟大佛陀最好的继承。



阿难以多闻多识著称,更是典型的热衷于艺术的人,图画,雕塑,音乐,...,凡此色等皆可激发其最大的热情,甚至他发心剃落跟随释迦牟尼,都是因为看见释迦牟尼的非凡状相,“我見如來,勝妙殊絕,形體映徹,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终于某天,他遇见一个美女,缠生无数尴尬情事,反转之下,始恨無始以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只有请释迦牟尼说法。
释迦牟尼深知要阿难去觀想色相,徒然曲折,更是认贼作父。因此直截与其辨析心之本体,循此,或可归位复性。
此楞严之緣起。

 

《楞严》之缘起,在阿难顿惑于尘色。阿难以多闻著称,故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啟請开示。
佛知阿難未離惑境,就事論事非澄清之直道,乃令阿难回顾其向学之初机,发心之始缘,以求顺外塵之缘,斩本體之根。
阿难:我見如來,勝妙殊絕,形體映徹,断非尘世昏物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佛: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所見為何?誰為愛樂?

其時感受愛樂者為何?佛以此問,直指阿難本體。
阿難: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由愛樂而發心,因崇慕而向道,阿難發心處,正是其機緣發動處,此處不明,一腔子都是晦暗,表面是向道而修行,其實是南轅而北轍。所以修行者,第一件要務,就是查明自己的發心處。
現 代修行者常常不懂得此第一要務,向道,就是求上進了,何必還要問出身?所以,其向精神求答案,只是為了解決其問題:生存問題、情感問題、發展問題、心理問 題、生理問題、智識問題、美感問題...凡此種種問題,構成其發心投向精神答案的初機,正因為如此,其答案可以依問題之權宜解決的需求,而權宜變幻,以 此,他放棄了精神境地的根本準則:絕對,最上。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