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基督教,可以方便地分为三个部分:
一,根本的信仰,即所有基督教徒都必须认同的,构成基督教之立教基本原则的信仰。例如三位一体与道成肉身;
二,不同教派所坚持的特别教条,可能不被非本教派的基督徒所接受;
三,个人化的不被普遍接受的诠释。
因此,基督教的立教基础,是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解释。这,就构成了对整个世界进行全新阐释的出发点。
所谓基督教,可以方便地分为三个部分:
一,根本的信仰,即所有基督教徒都必须认同的,构成基督教之立教基本原则的信仰。例如三位一体与道成肉身;
二,不同教派所坚持的特别教条,可能不被非本教派的基督徒所接受;
三,个人化的不被普遍接受的诠释。
因此,基督教的立教基础,是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解释。这,就构成了对整个世界进行全新阐释的出发点。
德日进(1881~1955)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一位因在天主教内传播进化论被教廷放逐到中国的法国神父,德日进是其给自己取的中文名。
我知道德日进,是在念考古学的时候,因为他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创者之一,是北京猿人的最早研究者之一。很快,我就发现,他其实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思想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只不过,通常的学术史没有给予他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已。
业已成立的宗教,必然是满足了一定人群之社会心理与历史发展之需求的。
所谓信仰的本质,就是心理的确定性,而且是对于一切事物的心理确定性。把这种确定性,建立在人格化的对象上,是早期宗教的一致选择。因为人类最早的行为对象,就是人自己,因此,最早的对象物,都是人格化的。
这种心理确定性的范围,是随着历史而发展的。
虚伪,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范畴,也是精神史极端重要的命题。
一般所理解的虚伪,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技术,用于顺应对象的需求,而达到自身的目的;
但,更为深刻的虚伪,则是基本无意识的,基本非技术的,甚至常常是义正严词的。这种类型的虚伪,更为常见,也因此而成为精神史之重要命题。
这种虚伪,可以体现在个体,也可以体现在群体。在历史上,有不少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欧洲中世纪攫取了世俗权力的神权阶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某种社会无意识,普世价值旗帜下的现代说教者,等等。
不过,更为重要的虚伪事件,发生在宗教与思想的历史中。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个真正的诗人,都想过,甚至终生都要想。
陆游就是这样一个诗人。
在陆游30多快40岁的时候,喜欢文学的宋孝宗即位,某天,闲谈中这位新皇帝问周必大,当今诗人,谁可比李白?周必大一点不犹豫地回答,“惟有陆游。”
周必大这么推崇陆游,倒不是因为他与陆游私交好,而是当时大家所公认的。早在18岁时,陆游得遇恩师曾几,而曾几呢,是当时江西诗派唯一健在的诗人。曾几对于陆游多年的影响,使得他有了第一次诗学开悟:
忆在茶山听说诗
亲从夜半得玄机
常忧老死无人付
不料穷荒见此奇
律令合时方贴妥
功夫深处却平夷
人间可恨知多少
新评论
13 years 6 days ago
13 years 6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