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书

guew谈到要推荐点书,我随便翻的书不少,认真看的书不多,只能随便聊点自己的见闻,多少做点评论,想到什么说什么。

1,《从一到无穷大》,伽莫夫。
我念小学时看到这本书,印象非常深刻,比方说那幅把一个人从里到外翻过来,把整个宇宙包进去的插图,第一次告诉我什么叫拓扑变换,还有狭义相对论的一些例子,以及数巨大的数,等等等等。
这个作者是最早发现太阳发光原理和最早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大物理学家,他的科普作品里面的插图也都是他自己的涂鸦,为人更是以诙谐幽默著称,算是当年玻尔众门徒中一大才子。
他还写过一系列科普书,我没看过了,相信都值得我们在闲暇时,慢慢领略,其中的趣味。

2,《数学是什么》,科朗。
记得我高中时买到这本书,湖南科技出的中译本,兴奋极了!这本书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数学眼界,让我体味到数学的真味道。
作者科朗,是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性格上偏应用,重物理。所以他的数学观,适合大多数的人,也就是说,对大多数人来说,采用他的数学观,更靠谱。而其他的方向,诸如形式化,抽象化,演算化。。。都只适合少数人。
这本书只需要高中数学程度,就可以很好地看下去,如果能够读完,特别是,能够把其中的习题做完大部分,就会打下非常好的数学基础,足以应付一切其他领域的基本数学需求。

3,《霜红龛文》,傅山。
中学时买到这书,看得我痛快淋漓。
现在想来,岳麓书社真是出了很多好书,至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我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我当时看的,是岳麓书社所出版的作为明清小品选刊中一种的《霜红龛文》,现在可能有出版社出更厚的《霜红龛集》,反正我后来在北京买到过影印刻本的《霜红龛集》。
傅山这个人,我太喜欢了,倒不是因为他被梁羽生在武侠小说里面文学化描写过,而是看他的文字,太生动的一个人,跟自己真的是气性相投得很!
他的文字,相当白话,但是极尽中文之妙要,无论是阐道,还是骂架,都精彩极了。更何况傅先生仙风道骨,笃实超迈而锋利无影,即使是在最糟糕的境遇下,他都能令人振奋而夺起。
在我内心,他一直是我的神交密友之一。

4,《甲行日注》
提起岳麓书社所出版的明清小品选刊,其中还有一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叶绍袁的《甲行日注》,这本日记体书本身倒是一般般,一个文人在动乱年代的日记,文字比较精致而已,之所以也算影响过我的书之一,完全是因为这本书的一篇附录文章,是作者怀念其早逝女儿的,我曾写过《我的梦中情人》一文,讲这事,也算少年情怀的我的一个章节吧:)

5,王阳明
说起来也挺有意味,我最早知道王阳明,并且因此马上去寻找王阳明的文字,是因为郭沫若,那个有污点的书生郭沫若。
高一时遇到他早年的一本书,《文艺论集》汇校本,是他最早出版的一部文艺论集,主要是其1920年至1925年间的文章,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的,其中有一篇文章,《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开头就是王阳明的一首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立刻吸引了我。这首诗是王阳明36岁时被刘瑾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一路上被刘瑾派的两个杀手跟踪,随时有生命危险,王阳明不得不设计逃脱,如此一个狼狈求生的境况下,写的。
因此诗,也因郭的介绍,而认识了王阳明,然后再去多番寻求王阳明的文字来看,直到后来买到上海古籍出的《王阳明全集》。
因此,感谢郭沫若,向少年的我,介绍了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

6,《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三卷本。
这套书有意思,我最早是初中时弄到了第三卷,好些年后才逐渐弄到了第二卷,最后是第一卷。
爱因斯坦这书,可以说影响了我的实际生活道路。就是因为深受其生活观念的影响,才在初三高一时期,离开正常轨道,走上自己的路。
他对我的影响,主要就是,对事物要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在他对基本物理观念的追问中,能够清晰地触摸到他形成自己观念的脉搏,一举击破日常中慵懒接受的观念。
在我的青少年叛逆时代,爱因斯坦一直是我最有力的导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四卷本。
还记得念初一时,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韩树英写的《通俗哲学》,似乎是文革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最为轰动的书,受到当时各媒体的推介,这书流传自然极广,但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当时怎么也弄到那本书的。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遇到哲学这个词。看了那书之后,觉得哲学这玩意有点意思,就从我爸的书橱里挖到一本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太过瘾,就继续看当时到处都有的《毛泽东选集》,里面的《矛盾论》《实践论》之类的,很好,但还是不过瘾,于是,就盯上了当时也是到处都有的马恩选集,四大本,呵呵,《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系列的文章与书籍,成了我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读物!
此前,在小学时代,我看的都是些知识性杂志和文学读物,例如《科学画报》,各种科技制作类杂志,泰戈尔的小说,等等等等,总之都是知识与趣味方面的,真正开始思想,则是从阅读马恩选集这4大本开始的。当时,那一系列的淡黄和纯白色封面,充满了封存无数年的味道,甚至书脊上一道道老鼠牙痕的书,成了我眼中神圣的宝贝。

尽管我的这一经历,带有某种时代的烙印,不过,我相信,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作品,对今天的年轻人,仍然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其思辨的力量和深度,仍然是其他现在流行的那些西方思想者所不可比拟的。

另,熟读马恩带给我一个意外好处,是从此一路念书,政治课从来不听讲,考前从来不背书,次次考试拿第一。。。

8,《物理学》,哈里德 (Halliday) 瑞斯尼克 (Resnick) 。
提起这套书,主要是因为我对它太有感情了。
初中时,费了极大的劲,才搞到这套书,从此开始,算是学上了物理。
现在看来,这套书算不上非常好,和费曼物理讲义,当然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东西,美国流行的普通物理教材嘛。但是,在那个年代,我能够千辛万苦搞到这套书,也算幸运,因为,舍此,也没啥物理书可看的了。
与对此书的记忆相伴的,是我写过一个笔记本,是读这套书的笔记,那上面记录了自己有生以来第一个真正的开始思维的阶段里,所想的一些东西。可惜,那个本子,后来在我离家后,让父母给扔废纸堆里卖了。
谨此,纪念一下,呵呵。

9,《西方哲学原著选读》,黑格尔的《美学》与《精神现象学》
读了马恩选集,开了眼界,接下来找到的西方哲学书籍,是商务印书馆出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和黑格尔的《美学》与《精神现象学》,都是好几卷一套的,都是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全的。还记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是在县城和市里新华书店角落里翻出来的,黑格尔的《美学》与《精神现象学》开始没买全,后来找小伙伴从他哥哥那里偷来,给凑全了。
这几本书算是给我上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课程,看完后,就基本上了解了所谓西方哲学的路数。
回忆起来,读《美学》与《精神现象学》很受益,因为黑格尔的那种抽象思辨,对于当时的我,绝对是一种洗礼的感觉,一下子把一扇窗户给擦亮了的感觉。尽管读的是中译本,但是,极力透过中文,去体会黑格尔的理路,他为什么这么想,可以说是开发了一种大脑功能的感觉。
后来明白了,就是一种抽象思维的锻炼而已。

10,《黄帝内经》
我真正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其实是在学习西方哲学和科学之后,也就是快到高中2、3年级时期了。
黄帝内经开始一直买不到书,只能是从县图书馆借,然后抄写在一个小笔记本上,抄了几章后,买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的翻印刻本。
阅读中国古典,进入那个古典世界,对我来说,是另一个奇妙的旅程。
一直到现在,黄帝内经也没有读完读懂,因为,如果只是为了记诵,很容易,但是,如果为了能够站到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就需要伴随自己的修行,去见证。
所以,至今,我仍然是对着黄帝内经,保持全身心的敬畏,慢慢来啃。

11,庄子
真正开始读庄子,始于高一的课文《庖丁解牛》。
那篇课文太精彩了,以至于我不得不急切地找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出的,三卷本。
这本书,给了我如醉如痴的体验,每次读一小段,足以让我飘飘然好些天,在那个青春叛逆要翻天的年代里。

12,老子
读老子,花了一点苦功夫,就是借来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种,和一个作为书法碑帖买来的《老子》唐代碑刻,在用积攒的钱买到的《道藏》老子底本上,做校勘,于字句间,领略其深文奥义。
老子全文不长,所以居然做完了。

1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因为读黑格尔的美学,而认识了其译者朱光潜,也就读了他的《西方美学史》。老实说,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精彩,但是对我来说,读过之后,再遇到李泽厚这些当时很火的人的作品,一眼就看透了,他们太虚浮了。

14,《阮籍集》,《陶渊明集》
这两个人的诗文,可以说奠定了我对于汉语的基本审美观。阮籍的汉魏古风,陶渊明的清新淡泊,给我树立了使用汉语的标杆。
相比之下,唐诗宋词,都已经给不了我多少影响了。

15,《代数学》,Hungerford。
这本中译了的《代数学》,后来才知道,属于springer研究生教材系列。不过念高中那时候真的是想买这本书,那个离家不远的小书店里,好多天的中午午休时间,就是泡在那里,让那位好心的售货员拿给我,捧着这本天书看,但是当时口袋没钱,这书又厚,熬了几个月,才凑齐了钱,马上跑去把书买回来,不过,那时候似懂非懂地看完群,群结构,看到环和模,遇到障碍,就没看下去了。再次捡回来看,那是很久以后了。
没有高等代数和线性代数的经验,直接念抽象代数,确实有不小的障碍。不过那种倒过来读书的事情,后来经常做,反倒成了我的经验。
之所以想到这本书,是因为想起了那个小书店,在那里泡的那些个中午,和第一次念抽象代数的体验。

现在想起来真奇怪,那是80年代,一个小县城新华书店在我家附近开的一个极小的分店,10多平米大,居然会进那么一本书,然后,应该也只卖出了我这一本。

16,《西游补》,董说。
这是一个小薄本,纯属偶遇。因此书,喜欢上董说,绝对是一个比贾宝玉可爱一百倍的人。
他是大概20岁左右写的这个游戏之作,但是,不仅文采斐然,更是深蕴佛理,真难以想象,该是一个怎样的天才,20岁左右,就写得出这样的东西来。
他到中年,正值明亡,就想做和尚去了事。做了和尚后,决定不再羁縻于文辞,于是想把自己的全部诗文一烧了之,烧了一些又后悔,后悔之后又再烧,反复多次,。。。真是可爱极了:)
这样的人做和尚,确实有意思,因为他生平最爱的两件事,一是雨天独坐孤蓬船在湖中飘荡,二是摘百花沏茶。。。

17,《走向未来丛书》
这套书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规模引入西学的结果,其主编编委,和一些作者,属于当时敏感词的智囊,都是白皮窄开本,其装帧在当时,可谓耳目一新。
我大概买了其中十来本,放在今天,可能已经不算新学了,但在80年代中期,确实令人大开眼界。其中,我印象最深,也仍然还值得向人推荐的,是《GEB-一条永恒的金带》。
这是一本书的简编本,其原本大概在90年代末被商务印书馆全部翻译出版了,书名为《哥德尔,埃舍尔和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呵呵,是本书原作者亲自定名。
这本书的作者侯世达,这中文名也是他自己起的,是一位数学学士,物理博士,然后是计算机科学教授。该书曾极为轰动,而获得普利策奖,确实也是名至实归,因为他以非常诙谐的笔调,轻松讲述了一些深刻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特别是数理逻辑,算法,人工智能等等。有意思的是,80年代最流行的一个带点学术味道的词汇,“怪圈”,就是源自此书。

整个这套丛书给我的其他益处是,较早地看清了当时敏感词的那些智囊们的学术水准和趣味之所在,从而也就较早地看清了8平方事件。

18,《物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导论》,G.Holton。
美国的一本大学教材,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翻译出版的。
记得念中学时,每天背的是一个特大号的帆布书包,书包里面肯定要放的两本书,一本是一册哈立德的物理学,一本就是大开本厚厚的这个了。
在那个年代,含有丰富的物理学史内容的书太罕见了,这本是我当时唯一能够看到的,也就成了我每天都要琢磨一段的宝书。而为了在课堂上大家都捧课本的时候拿出来看,就用书皮包好,尽量遮人眼目。
现在选择多了,这本书就不算有多好的了,写它也是因为那段时光。

19,《科学究竟是什么?——对科学的性质和地位及其方法的评价》A. F. 查尔默斯 商务印书馆 1982年北京
这是一个小薄本,但基本上阐述了西方所谓科学哲学的方方面面。大概初三的时候弄到这本书,新奇得很,看得非常仔细,也费了不少脑力。
也幸好看这书看得早,让我后来有足够的判断资本,断定西方那些形形色色时髦的所谓科学哲学,大都是wrong story。

20,《结构主义》皮亚杰 商务印书馆。
这本书算是让我对认知心理产生兴趣的领路者,后来我之所以总是执拗于在认知心理的层面上理解一切知识,可以说是皮亚杰点的火。他的结构主义当然有缺陷,但是,他指出的这个方向,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思维和学习经历。

上面这些书都是在中学时代念的,还有一些7788的书,有的还是很不错的书,但对当时的我,影响不够大,也就不提了。
随后在家蛰居4年,在学校潜藏十多年,看书的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直到网络的出现,阅读环境又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读书的功能,也可以说是逐步地完全变了。
所以这个阶段,翻过的书极多,那个号称亚洲最大高校图书馆,所有阅览室和藏书室的书,逐排逐本,历历在目,只要是还有点内容和价值的,大都翻过而有所衡称。当然,那也是因为还有大量的书,是连翻开封面的价值,都没有的。
这个阶段,读书于我,就是一种采摘,随心所欲,努力攫取每一种有价值东西的价值,而已。

但这时,我连续遇到了两个巨大的障碍,很久,才逐渐予以克服。

第一个障碍,是中西之间的鸿沟。
中学毕业后在家蛰居4年间,半日工作半日读书,有了一点点条件购书,遂大量购入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书籍,沉溺于其中,偶一回头,试图演习数学物理,则甚为困难,无它,两者之间有太深的思维鸿沟,以我当时之力,难以同时在两岸做深耕。没办法,只得挣扎一段时间,努力重新找回感觉,想点数学物理的东西,然后,又扎回旧籍,玩两个月,再重新挣扎,如此两岸间反复折腾,几年之后,随着体证的深入,才找到两者之间天然的栈道,尔后,才慢慢来往自如。

第二个障碍,是数学和物理之间的鸿沟。
到学校后,图书馆大量外间根本购买不到的数学物理经典,令我茅塞顿开,一点点拨弄着那些天才们的火花,而开窍起来。但没料到,这两头开窍的恶果是,一看数学,就浸入数学的味道,一看物理,就浸入物理的味道,两者完全不同的味道,使得我没法象数学系学生那样去学物理,也没法象物理系学生那样去学数学,当然,本来我也没可能象数学系学生那样去学数学,象物理系学生那样去学物理。结果就是两边都学得很慢,来回折腾,倒换思维模式,更是艰难。
这样自然的结果就是,走自己的道,让别人走路。
时间一长,这自己的道,也走通了,只是本来没预期有什么路标,随意走就是了,能够令足下展呈无限风景,一切可能,皆由心发,即合吾心矣。

我这个系列,聊到这里,也就基本要告一段落了。
因为,读书,于我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了。
中学时代,每遇到一本给我强烈刺激的书,都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塑形,或者说构建的作用。
而那以后,任何一本遇到的书,即使是垃圾书,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角度,赋予其恰当的意义,而我,只需要攫取其有价值的价值。
图书馆每个学期,都会有一次处理旧藏外文书籍和海外赠送书籍的日子,每到那个日子,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网络,我都会购买一大堆,一块两块就一大厚本的,别人都不入眼的书,。。。
例如,一套航海技术手册,我固然不是海员,但能从中看到航海技术发展的沿革,人类对于地理的征服;一本燕京大学时代所使用的19世纪末期的生理学教材,固然其知识早已过时,但能从中看到曾经的生理学,当时的认知水平,生理学发展曾经的形态;一本的秘鲁流行病调查,固然跟我毫无关系,但可以窥见不同地域疾病谱的差异;一本信息传播学手册,固然我一辈子都不至于去研究,但给了我一个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观看社会与人群的机会;。。。。。。
这类书太多了,以至于在我租住的小平房里,四周墙壁,顶天立地,大都是这类“破”书。后来搬家,搬家公司装载几吨重的厢式货车,装满了大部分是这些破书,剩下小部分,是偶然捡到的一些所谓经典。
幸好,网络及时出现了,把我从购买书架的压力下解救出来,后来,就再也没怎么买过纸质书了。
这就是我的态度,不管什么书,一本高深的书也好,一本垃圾的书也好,打开它,就得知道衡称它的相应价值,然后尽量取得其价值。
所以,要我推荐什么书,其实未必合适,首先我的经历有点特殊,并不值得进行推荐;然后我最终又把这个任务,交还给了你自己:)

所以,书海茫茫,海上横舟,其实闲适得很。这世上没有必须要看的书,也没有完全找不到半点意义的书。书,本不是书,而本是人。重要的,不是这世间有多少可尊崇的人;重要的是,自己,如何随时随地做到,踏过千万人,独上自在峰。

这,大概就是我现在写《图景》的来由:随时随地,展呈事物的意义;也是我现在写《道路》的来由:横行于自己的道。

Comments

你看过的那些书有很多部我直到现在还没有机会拥有,

更不用说仔细阅读吸收了。
有了网络之后,虽然电子书获取很方便,可惜阅读起来太费眼力和精神了……而且硬件配置起来也不是特别容易呢~

这些书都应该找得到电子版

在液晶显示器上看电子书,把亮度调低,还是可以接受的。
或者干脆买一个现在很流行的电纸书,只要支持pdf,就跟纸质书基本一样的了。
或者等一等,现在买ipad太贵,等山寨平板多起来之后,例如魅族就打算出mbook,价格估计在2千以下,都挺适合看书的。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