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其本质,只是指称意志或精神,才是有效的,而一般被误用于行为,其实是把人类的主体性,退缩为动物。
因为,动物的行为,占据了其自我的主体;而人类的行为,从属于其精神,换而言之,精神占据了人类自我的主体。
精神的自由,其实质是处于良好的演进状态。这也意味着,一切内涵停滞不变的精神范畴,是精神自由最直接的敌对者。
那么,何谓“良好的演进状态”?
基于认知与修行的精神演进,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是一个普遍的经验。问题只是,如何予以清晰阐述。
自由,其本质,只是指称意志或精神,才是有效的,而一般被误用于行为,其实是把人类的主体性,退缩为动物。
因为,动物的行为,占据了其自我的主体;而人类的行为,从属于其精神,换而言之,精神占据了人类自我的主体。
精神的自由,其实质是处于良好的演进状态。这也意味着,一切内涵停滞不变的精神范畴,是精神自由最直接的敌对者。
那么,何谓“良好的演进状态”?
基于认知与修行的精神演进,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是一个普遍的经验。问题只是,如何予以清晰阐述。
精神,如果我们视之为人类的生理机能,那么,精神权能,只是在语用上,带有更多的主动色彩。更精确地说,当精神呈现为一种权能,那就意味着其中被灌注了意志和想定。
抽象,作为人的基本{精神权能},是人类的根本力量之所在。
真正的抽象,不同于一般日常概念里面含混不清的抽象。
真正的抽象,必然导致饥渴,对于具体的饥渴,这甚至可以算是我所定义的抽象的一个良好的判别原则。
何谓对于具体的饥渴?就是真正的抽象,其实是在具体中进行的,是一个扑向大地的凌虚气度,是恒常保持着对于具体事物的饥渴的抽象,这就是抽象与具体之间恒存的张力。
缺乏这种张力,或者这种张力并不清晰的抽象,往往就是我们平常所谓抽象的特点,因此,就不是我所谓的抽象,不是可以作为人类智识甚至精神进步之基础认知行为的抽象。
人类认知的成就,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知识},思想,精神。
思想有别于知识,乃在于思想是进行中的,是可完成的,是可发生冲突的,是知识之前的人类认知形态。思想,唯有在实现中稳定下来,才成为知识。
思想有别于精神,乃在于思想所籍由的权能,是无须面向自我实现的,是可以仅仅存在于合理性层面的。
心志的生灭,不管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一般我们所能够遇到的最艰难困苦的问题,正是,心志,生不起来。
一般最令我们激动奋发的事情,就是,心志勃然而生。
然而,心志,常常都是,生,而后,灭;每一次生,都需要足够的等待,甚至,陷入等不到的绝望。
所以,我们承认,心志,是我们修行最困难的课程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集中智慧,来看清楚,何以心志有生灭。
先看灭。
最常见的灭的场景,就是日常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常生活简直就是一个无边的泥沼,千千万万生灵千千万万的心志勃发后,咕嘟冒个泡,攸然寂灭。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