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评价,一直是问题;反过来说,不是问题,才怪呢。
这个问题之大,以至于诗话体裁的著作,在中国构成蔚为大观的一系,典型如文心雕龙、诗品,几乎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她个人的诗品,所以,我也有资格说我的诗品:)
先说我觉得最好的:神品,气象合一。
再说我觉得最差的:纸品,意象灿烈。
后面再举例。
忍不住,我要说,被很多人追捧的海子,在我的诗品里面,就是属于最差的。
我没专门看过海子的诗,只是记得曾在李淼的博客里面看到他常常引用吟诵。
累得慌。
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诗以言志”是根本之定义,诗反映的是作者的作为一个人的境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意象,不管多么灿烂瑰丽,都得要归结到这个人身上,以人的标准,来得到诗的标准。
在这个意义上,自杀者,都是残疾。
所以,我试图委婉地表达我的一个看法,诗的绝对标准,是存在的,只不过只有认可它的人认可。
在这点上,孔子是我的知音,因此他老人家把整理诗经当作大事来抓,有深意在焉。
在西方的某一思想里,自杀,被视为很高傲的一种个人权力,而在中国的传统里,只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一个政治方面的义涵,在这同一个事件上不同的取向,很有意思!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被所谓比较文学关注过,中西的文学观,于此截然不同。
关键可能在于,境界这个词所代表的中国义涵,难以找到稳定的西方对应义涵。在汉语里面,境界不等于道德,不等于学问,不等于一系列常见的东西,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不知境界为何物。
实际上,境界这个概念,本身就蕴含了一个针对人的整体的衡量标准。所以,中国的古人喜欢品诗,更喜欢品人,居然采用类似的标准,大概就是源自这个感受和认识。
更早一些,庄子、黄帝内经一类的先秦典籍里面,圣人,至人,神人,贤人,逸人,...喜欢把人分成好多等级,而分类的标准,就是单纯的境界,区分非常之分明。
中国没有史诗很特别。
史诗的起源,应该是通过吟唱来口耳相传历史,组织押韵便于记忆长诗。几乎各个民族都采用了这个方式,特别是发展滞后的民族,都通过吟唱史诗来记录自己的过去,大概是因为缺乏书写。
按照典籍的记载,中国地区的政治成熟到一定时期,就开始了历史的书写记录,而不是依赖口耳之传,因为这个而导致史诗的阙如?还是因为其他的事故?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