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就是一个思想空缺一代的典型,至于艺术,他连门都没进。
这就是俺特地看完《南京!南京!》之后的结论。
当然,这还不是俺出场后的第一感叹,俺出场后的第一感叹是,他陆川花掉8千万,楞是连一点现场感都没给俺弄出来,亏死了!
是的,这个目前正在到处得意洋洋阐发自己电影的理念的陆川,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劲拔啊拔啊,拔到整个人类的道德巅峰尖尖儿上,...陆导,俺好心地劝一句,您是趴在一个肯德基冰激凌的尖尖儿上。
先说艺术,再说思想。
俺看电影,从来都是傻傻地坐着,被动地接受一切,等待感动,所以俺常常看得泪流满面,为啥?因为,俺认为,看电影,就不要预先带有任何观念,以最大的开放,去感受影音情景带给俺的某样活的东西。如此这般,南京南京138分钟俺看下来,楞是莫名其妙地进不了戏,从所未有之事啊!因为俺多年没进过影院,看盘看下载的,再不好的片子,随时关了就行,南京是特地花钱进影院看的,中途走开,亏得慌吧?俺本身没对南京有何期望,最主要的理由,是试图感受一下那个时代,那个历史,那个事件,毕竟,人家花了8千万,布景服装等等肯定是精益求精的了。但,楞就是没带给俺半点现场感。
为啥?虚假,单薄。
艺术,当然少不了虚构,但是虚构是有原则,就是得构出一个活物来。生动的人物,是感动人的基础。
生动的人物,之所以生动,首先是真实合理,合理的判别准则一般都是常识范围的。
电影塑造人物,依靠的是电影的语言,那就是细节,画面的细节,对话的细节,表情的细节。
南京的几个主要人物,个个虚假。这种虚假,就是体现在诸多细节之中,总是让你没法凭一个角色的诸多细节,凑出一个生动真实的人物出来。
先说第一主角角川,那个从影片的开头一直贯穿到落幕的日本兵小队长。
为了设计这个角川的合理性,这个陆川费了不少心机。首先,设定他是教会学校毕业的,因此,他每逢需要自我介绍的时候,都必有一句,我是教会学校毕业的,全片如此自我介绍了不下三回吧?陆川希望以此奠定下角川仁慈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之后,角川基本上就是以一个圣徒的形象贯穿全片:
他总是英俊而木然稍带惊恐地看着眼前的屠杀;
他第一次嫖日本慰安妇百合子,不会戴保险套,然后告诉百合子自己叫角川,然后儿子般偎依在百合子裸露的胸怀中,暗下决定,百合子就是我妻子了;
他随队进入安全区搜捕中国军人,闯进姜老师的房间,看到桌面一串珠子,拿起来,交给姜老师,然后又跟姜老师自我介绍,我是教会学校的,是否可以把那串珠子送给我。靠,看得俺直吐,啥意思?为了彰显角川不同于那些看见啥就抢的日军?不硬抢而是打个招呼的索取,显得更有教会教育的修养?
在姜老师因多次冒领丈夫而被发现,面临被抓去做慰安妇的情况下,应姜老师的要求,角川擅自拔枪射杀了姜老师,此举肯定冒犯了现场上司,是否因此受罚,没交代了;
角川在那场著名的击鼓庆典上,那个表情,到底表达啥心情,看不出来,感受不到。事后想来,唯一的线索,就是陆川自己交代,拍摄期间,日本演员都得按照自己对场景的理解来演,否则,拒演。有点明白了,该演员从头到尾的表情气质,很现代,活脱就是一个现代日本青年,对于80年前南京事件的茫然不解;
他多次去找百合子,只是送她礼物,再行周礼;最后一次,是看到她的全身裸露尸体,被从慰安所的房间里面抬出来,给扔尸体拖车上,给拖走。
最后,不知他怎么做到的,带一个朋友兵,押着那个小豆子战士,和胖子战士,押到城外,把他们放了,然后跟那个朋友战士说,活着不如死了好。然后,就坐在野花烂漫的路边,用手枪对准太阳穴,自杀而亡。
就是这样一个生凑出来的圣徒,一连串的细节,根本无法累计出足够的说服力,令俺认为他的最后一枪,是自然的。角川,纯粹是死于陆川的臆想。
是的,是有不少日本兵自杀,但是,我所知道的史料里面,都是战后,是在和平之后,无法摆脱杀人带来的基本人性困扰,而自杀。我从未听说,有人在战时,就因反省战争而自杀。即使有,我先不彻底否认没有,但陆川花8千万,就为了给这样一个稀有的日本兵立圣徒传?这是思想问题,后面再谈。这里只谈艺术问题。
艺术上,角川这个角色,除了死得不自然,他经历战争的一系列细节,完全没有推动性结构。按照构想,他应该是在经受战争过程中,有一个演化过程的,否则,不好安排他的结局。完全没有,只是一个平面的排列。这种平面化结构,体现在情节上,体现在演员的表情上,体现在诸多有关他的其他细节之中。
这样一个平面化的圣徒形象,即使如此处子般的圣洁,能够感动人吗?
第二主角,俺有点不知道该说谁了,因为第一主角实在太突出了,其他人,就更加平面化地单薄和零碎了。
第二就算唐先生吧,拉贝的秘书。
这个角色一开始就是个顾家的男人,太顾家,又有地位和优越感,以至于有点漠视受苦大众,因为顾家还得费大心,余心就少了。
后来,因拉贝要走,而生恐惧,私下告诉日军,安全区躲藏了不少中国伤残军人,期望以此获得离开南京的通行证。
但,他没想到因此引狼入室,导致日军进占安全区,直至当着他的面,摔死他女儿,后来小姨妹子又被拉去做慰安妇发疯而被击毙。
如此的情节积累之后,他本来可以带着妻子随拉贝离开南京了,临时因为日军只许拉贝带走一个助手,他突然决定,把生的机会留给另一个助手,似乎是一个中国军队人物,而叫妻子单独离开。
这样一个一直畏缩甚至汉奸的人物,最后冒出一点火花,却冒得一点都不自然。
为什么不自然?因为缺乏足够的内心思想演变的铺陈交代,在看到自己女儿被摔死之后,哪怕是跟妻子的几句话也好啊,唐先生是怎么做这个180度大转弯的呢?除了恐惧悲伤之外,仇恨和超然,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哪怕是几个表情也好啊。缺的,就是这类转折,不管是用对白还是用表情,都没有表达出这类转折。如此,这个角色给予人的印象,就是一系列的平直线段,给杂凑在一起:刚才还是一个畏缩着走在大街的人,一换场景,就是一个智慧而超然的赴死者。
影片的第二角色,就是这样一个碎裂不成形的中国人。
其他角色,不好排序了,想到哪个说哪个吧。
小豆子,算是比较重要了,一个小战士,开始是跟刘烨一起巷战抵抗,后来被抓,后来逃入安全区,最后被角川放走。
国军当年抓壮丁,抓过不少十几岁的,南京的抵抗战士里面,确实有些十几岁的娃娃兵,很勇。但是陆川挑的这个演员,年龄过小,看面相是十岁以下了,而且健康状态太好,典型的21世纪胖娃娃,再就是那么残酷的战场,他居然脸蛋一直光洁得很,不可思议。
做导演的基本功力,就是现场拍时,看监视器。监视器里面看到有什么不合适,当时就得叫停。看到镜头里面这么个脸蛋光鲜娃娃,有超过年龄的老成行为,举个例:巷战时,刘烨手部持枪特写,没子弹了,这时后面递过来一颗子弹,是小豆子的手,从刘烨背靠的断墙后面伸过来的手,然后,镜头后伸,小豆子从墙后面左面规规矩矩地绕过来,坐到刘烨旁边,开始把身上的弹夹子弹都卸下来。这个走位极度不自然。因为这时是战斗间隙。刘烨没子弹了,自然的反应应该是说一声,小豆子在墙后,应该也是先回一声,先递一颗,再绕过来给刘烨卸自己的子弹,完全没有意义。
这个片子极大的毛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非常机械不自然,大都是生凑。这就导致其缺乏感染力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究其因,就是导演的问题。缺乏感觉,对生活,对人与人之间,在某个特定情境下,如何互动才是自然的,缺乏基本的感觉。这对于一个导演,就是致命的。所以从这部片子,基本就可以判陆川的死刑,永远就是三流角色了。
这类的致命细节还很多,例如,日军杀俘虏的广场上,刘烨和小豆子坐一起,两人笑着以额头互碰,蛮现代化的行为设计。
最邪恶的设计,就是影片的最后,小豆子和胖子被角川释放,当两人听到角川自杀的枪声后,发现自己是被释放了,开始笑,一种特别不对头的笑法。
刚从生死天逃出来,而且是以一种自己完全料想不到的方式被释放,而且是意识到了是角川用自杀来释放他们,他们那么笑法,太不对路,甚至一点邪恶。更邪恶的是陆川,给他们笑的镜头足有几分钟之久,用慢镜头,用他所能够想到的各种画面方式,来表达这种欢乐。
莫名其妙!
刘烨扮演的抵抗国军战士。
刘烨挺冤,以为自己只要一直扮酷,就好。所以他在全片开头30分钟里面,一直就是一个表情,一直到死。到别人从死人堆里把他给掰起来,死不瞑目,还是那副表情,够难为他的了。
什么表情,就是低头翻白眼,仇恨状。
累不累?战斗就是战斗,就是为了杀敌为了生存也为了尊严而毅然赴死。职业军人不是就一个表情的。这个问题,小部分责任在刘烨,大部分责任在陆川。导演本身不能进入战场情态,也就根本缺乏现场鉴别力。
更糟糕的是,人物单薄。
好的导演,哪怕只是战壕里面的几分钟,也可以拍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战士出来,陆川用8千万拍给你看的,整个片子里面最伟大的抵抗战士,就是简简单单的这么一个表情。花在刘烨身上的细节表现,相比伟大的日军仁慈战士角川,显得太少太少了。这只是单从数量比,因为刻画角川的细节,质量也很差。
陆川最引以为傲的几个女性角色。
陆川似乎是属于根据个人喜好来挑女演员的导演类型,而他喜欢的女性类型,似乎颇为单一,就是那谁谁那种类型,这就导致他挑选的女角,长得都很类似,基本一个类型。结果就是,那几个角色在形象上区别度不大。那个妓女,唐先生太太,太太妹妹,姜老师。。。几个演员演得都很平淡而勉强。陆川最得意的那个主动举手的妓女,没觉得和出身富家的唐太太有形象性格差异。作为拉贝助手的姜老师,同样没有生动。
问题都是同一个,缺乏细节,合理的细节描写,陆川设计的几个细节,都弱,不足以令人生动起来。
人物赶紧点评完了,看构架。
整个片子的构架,很尴尬。
如果陆川真想如其所言,希望拍出纪录片的感觉,希望还原历史,那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猫了。纪录片需要良好的历史观念来组织材料,这要求思想观念的深度。陆没有。然而他的画面和刻画,都是外表的,都是平面的,这是纪录片不可避免的,因为纪录片常常不得不使用新闻拍摄的角度。但陆又想刻画人物,结局就是,人物没活起来,画面记录也令观众疏离,两边都搭不上了。
好吧,就当是人物片吧。
这个人物片,一不小心,让一个圣徒日本兵做了绝对主角。同时加上一众中国人,作为配角,甚至很多都是没有名字的配角。由于138分钟分给角川的时间太多,导致分给一众中国人每个人的时间都没法多,都零碎起来。
这样一个构架,和德国人理所当然地以拉贝为主角拍《拉贝日记》有何差别?人家非常切题地用拉贝日记做片名,陆川就不该用南京做片名,最好的片名,应该是《角川之死》。
也就是说,结构上,这应该就是一部日本导演拍给日本人看的电影。
当然,这片子里面的日本传主,是陆川和角川扮演者共同的创作,是陆川的臆想,加上一个现代日本青年的现代意识表演创作的混合物。
这样一个混合物,日本人是否能够接受,还得另说。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总结一下。如果陆川本人有幸看到本文,请自觉联系本人缴纳辅导费
1,细节,细节,电影永远是细节为核心。细节不等于特写,而是人物的情态、行为、场景、...那一丝的颤抖,才能支撑起2小时左右的影像流。那么细节如何设计呢?好的导演能够设计,好的演员也可以参与设计,这些都是艺术的核心所在。
2,合理,自然。细节要合理自然,细节的推进演化,以及对演员表演的把控和诱导,同样要合理自然。至于合理自然如何判断?那就得具有洞察力和敏感性。历史的洞察力,人性的洞察力,复杂局面的洞察力。这些都需要靠学习和领悟,来得到增长。敏感性,则需要在镜头后面,或者监视器前面,多浸入,多澄净下来。静则明,明则醒,醒则行,才有现场的决断。现场没拍好,后期怎么弄,都没法补救了。
3,电影语言的使用要把握度,要有度的感觉。年轻导演,特别是看好莱坞大片成长起来的导演,免不了喜欢滥用画面语言,呼啦呼啦的,道具很精细,光线很丰富,色彩够讲究,层次也挺多,构图更牛逼,唯独就是,没力量,没有令观众移情的力量。这就是因为,滥用,必令人胃口失调。这个度,也只能是艺术感受深入后才能把握住的。
4,剧情设计,建议陆川这类资质的导演,尽量找现成的好剧本来拍,不要勉强自己或一帮人去凑,张大导演还算聪明,失败了几次,就回头,现在是,只拍名著,改名片。
最后谈思想,陆川,以及以陆川为代表的整整一代人,都可由此暴露极其严重的思想问题。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