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什么?

--望着空洞的蓝天,他说,那是什么。

1~2岁的小孩子,刚开始进入这个世界,大人们喜欢指着这个指着那个,告诉他/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多重的误会,首先,大人们用手指的动作配合着一句话,真正有意义的,其实就是末尾的那个名称,小孩子得到的东西,就是那个名称,对应着你手指的某样东西,这个行为,也就是命名。

因此,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那是什么”这个句子时,实际上是在命名。

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命名,又并不完全等于大人们做过的另一件事:贴标签。大人们在超市给物品贴标签时,一般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学习过程包含在里头,比如,给一台面条机贴价签,你一般不会非得要弄明白这个面条机是怎样制造面条的,你只需要辨识到它的包装,然后在上架与销售时不至于弄错,就行了。
小孩子指称命名时,则包含了完整的学习过程。例如,说到“碗”,他知道的,绝对不会仅仅是根据形状颜色之类辨识到,而是会联想到他关于碗的全部经验,特别是,用手玩的经验,打碎过的经验,喝水吃饭的经验,在地面汪汪响的经验,...只要此刻他注意到碗,他就会要进一步增加自己关于碗的经验,直到再也没有什么新鲜的经验出现。而大人们在超市拿到一台面条机,你会不管不顾地拆开来仔细研究它是怎么制作面条的吗?一般不会。

因此,最初,我们的命名,是学习当中的一个环节。大人们指着这个指着那个,告诉他/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其实是不够的,若不能进一步顺应他的学习冲动,即使他能说出很多的名字,在学习的义度上,仍然是贫乏的。

而对于大人们来说,进一步当我们以“那是什么”之类的句式来追问事物与世界的所谓本体或本质时,常常就忘记了我们最初就已经被决定了的那个处境,学习的处境。
当我们提问“那是什么”时,我们是期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我们自以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就是所谓的本体或本质,小孩子们应该笑话我们了!
我们永远无法指望一个名称可以指代某种本质,如果存在所谓本质的话。
我们永远只能和1~2岁的小孩子一样,处于一个“学习”的处境:我们总是要尝试和被指称的对象打交道,籍由打交道的经验,而获得一些明确的效果。在我的《新心学》的词典里,这样一种行为,就被称为物理。

也就是说,何谓物理?物理就是回答“那是什么”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既不是命名,也无关所谓的本质,仅仅就是我们人类的学习。

接下来,我会展开阐述整个的已知的物理。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