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空洞的蓝天,他说,那是什么。
1~2岁的小孩子,刚开始进入这个世界,大人们喜欢指着这个指着那个,告诉他/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多重的误会,首先,大人们用手指的动作配合着一句话,真正有意义的,其实就是末尾的那个名称,小孩子得到的东西,就是那个名称,对应着你手指的某样东西,这个行为,也就是命名。
因此,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那是什么”这个句子时,实际上是在命名。
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命名,又并不完全等于大人们做过的另一件事:贴标签。大人们在超市给物品贴标签时,一般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学习过程包含在里头,比如,给一台面条机贴价签,你一般不会非得要弄明白这个面条机是怎样制造面条的,你只需要辨识到它的包装,然后在上架与销售时不至于弄错,就行了。
小孩子指称命名时,则包含了完整的学习过程。例如,说到“碗”,他知道的,绝对不会仅仅是根据形状颜色之类辨识到,而是会联想到他关于碗的全部经验,特别是,用手玩的经验,打碎过的经验,喝水吃饭的经验,在地面汪汪响的经验,...只要此刻他注意到碗,他就会要进一步增加自己关于碗的经验,直到再也没有什么新鲜的经验出现。而大人们在超市拿到一台面条机,你会不管不顾地拆开来仔细研究它是怎么制作面条的吗?一般不会。
因此,最初,我们的命名,是学习当中的一个环节。大人们指着这个指着那个,告诉他/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其实是不够的,若不能进一步顺应他的学习冲动,即使他能说出很多的名字,在学习的义度上,仍然是贫乏的。
而对于大人们来说,进一步当我们以“那是什么”之类的句式来追问事物与世界的所谓本体或本质时,常常就忘记了我们最初就已经被决定了的那个处境,学习的处境。
当我们提问“那是什么”时,我们是期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我们自以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就是所谓的本体或本质,小孩子们应该笑话我们了!
我们永远无法指望一个名称可以指代某种本质,如果存在所谓本质的话。
我们永远只能和1~2岁的小孩子一样,处于一个“学习”的处境:我们总是要尝试和被指称的对象打交道,籍由打交道的经验,而获得一些明确的效果。在我的《新心学》的词典里,这样一种行为,就被称为物理。
也就是说,何谓物理?物理就是回答“那是什么”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既不是命名,也无关所谓的本质,仅仅就是我们人类的学习。
接下来,我会展开阐述整个的已知的物理。
新评论
13 years 6 days ago
13 years 6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