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行走于途

这是一部叙述人类历史的书,无意于现象的完备,只取必要而足够的证据,以力图拎出它的本质。
相对而言,[url=http://krsna.lamost.org/engine/node/109]断头而生[/url]是聚焦于个人,行走于途则是聚焦于所有的人,活着的和死去了的。
为了能够在精当的要求下完成这个任务,给出如下暂时的目录:

  • 第一部分.走出灰坑与传说
    • 第一章.从器物以及遗迹开始复原
      • 技能与劳动
      • 手底下的观念
    • 第二章.超越动物群落
      • 语言与交流
      • 人际关系与个体意识
    • 第三章.赤裸面对自然
      • 自然在眼前的呈现
      • 身体对于生命的感受
      • 主客的沟通

历史的结构

近两年来,感谢在生活当中所出现的一切,我对于世俗的生活才有了深刻的感受。
何谓世俗生活?就是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基本生活内容:温饱,职业,婚恋,家庭,健康,娱乐,社交...等等。
显然,这是历史的主要场景。
从这个场景出发,然后才出现历史的另一面,精英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政经的,思想的,知识的这三个部分。
也就是说,首先是世俗的人群的生息,然后才组织出其中的政经结构,然后才会生发出思想的脊梁,然后才会有知识的承续。
__这就是历史的结构。__
在这样一个视角下,才能够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
*历史的方向是什么?
*思想史于人类的意义何在?
*政经体制的选择起因

世俗角度的历史

传统的历史,或者是政治的历史,或者是思想的历史,而很少有完全从世俗角度来看待的历史。
现代史学,开始有了对于平民的关注,但尚无彻底的世俗历史观著作。
何谓彻底的世俗历史观?
简而言之,就是以世俗生活为主要场景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只要用心组织材料,似乎并不困难,但我们需要知道世俗历史的主旨,才能不被史料所淹没,才能真正驾驭世俗历史的演进。
世俗历史的主旨就是,世俗环境对于精英的压力。
由此,历史的两条主线:世俗的历史与精英的历史,是在相互作用中驱动历史之演进的。
所谓精英的历史,包括思想的历史,政治的历史,知识的历史等等。

世俗社会的前景

世俗社会,是人类历史的主体。
世俗社会的前景,有几个基本要素可以确定。
##物质消耗能力的增长
##教育主体性的提高
##信息交互性增强
#物质消耗能力可以这样来计算:一个人生活所消耗物质的加工量的总和。
为什么使用加工量这个概念,而不是直接使用便于计算的价格的概念呢?因为价格只是表达市场价值,而我们这里需要表达的是,在迎合人的欲望的前提下,整个经济生产结构为个体生活物质所付出的行为复杂度。这个复杂度,才是所谓文明给世俗生活所带来的结果。
#教育主体性,而非教育程度。

技术所刻画的文明特征

技术本质上是服从人的欲望之驱动而发展的,因此一个文明的技术发展的状况,是可以用来揭示该文明颇为深刻的心理倾向的。
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其发展受到科学制约;反过来,技术的需求又可以构成科学发展的一个心理驱动力量。

下面的史料是关于清初的连发机枪的发明。
坚船利炮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是,热兵器技术何以在火器的发明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以至于在19世纪构成这个文明一个极大转折的关键因素?

一种以诗为中心的生活

《石遗室诗话》是陈衍先生的一个拉杂记录,叙述其日常所见之诗与作诗之人。
那是1个世纪左右之前的场景了,而且也是一个延绵了几千年的以诗为中心的场景在闭幕之前的短暂一刻。
在书中,陈衍闲定地记录着他这天见到了某位某位诗人,记下了某些个诗作,听说过什么诗作,以及写诗的人的一点事迹。娓娓道来,才发现那个场景里面,几乎人人都是生活在诗的里面,或者读到诗,或者写下诗。不需要印制到A4纸上,不需要帖到BBS里面,也不需要电话相告,似乎就是口耳相传,笔墨记录。

诗,是那个时代,那个场景里面,人的一个语言方式。

现在的时代呢?处于类似地位的是流行文化。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