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交替盛产土奴隶和洋奴隶的世纪。我期望21世纪,开始出现真正独立思考的一代中国人。
真正的独立思考,如何界定这个“真正”呢?我的标准比较简单化:既不攀附古人,也不依附洋人。
有人会讲,古人,无非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洋人,无非只是一个地域概念。你怎么可以拿来作为是否独立思考的判决式呢?
我得承认,我这是在行矫正术,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是,一些人沉醉于古人,一些人又沉醉于洋人,唯独,我很少看到有人能够展现完全源自个人的思想之力量。
洋奴的例子太好举了,从80年代的民猪们到现在的所谓“自由主义分子”,靠,自由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实在是污染这个词了。这种人我认识不少,以前我在北大 小东门外住的时候,周围一抓一大把,我一个最好的朋友之一,至今仍深受其害。他们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食洋不化,使劲吃牛排,给撑得人模鬼样的。
土奴的例子也好举,其实特征跟洋奴也一样,食古不化,换一个字就行了。
其实不管是洋奴还是土奴,还有更大范围的例子,GCD历史上的留苏派不是也被骂过吗,而相对来看,GCD本身不是也被国粹分子这么骂过吗。。。所以外延延伸起来就没完没了,我还是抓住内涵,集中议题在正面的“独立思考”上。
我先提出一个大的命题:
思维的独立性,正比于我们对基本概念的挖掘深度。
呵呵,其实这种表述方法,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还需要更细致的讨论,才能表述得更准确。
第二个命题:
基本概念的挖掘是经由对真实问题的观照而实现的。换一句俗话说,就是,用最脏的手做最高远的思想。
这个命题回答了:如何挖掘基本概念而达到独立。
基于我个人的一些经验,用一些例子稍微解释一下这个命题。
1,做物理,就必须要以做实验脏手的感觉,来寻思这个宇宙最底下的规范。
2,做数学,就必须要以具体的问题,来考虑解决的方案,新的,或者更有力度的,更深刻的。
3,做社会科学,就必须要以身处真实人类场景的敏感性,来寻求更好的理解。
。。。。。。
其实,这个命题的核心是,如何做到观照真实对象。
我给出一点粗略的描述,关于观照。
1,你必须在默然中行动。默然和行动,两者缺一不可。
何谓默然?不是指不说话,而是指沉静。
人们常常在行动中情绪充盈:激动,灰心,疲倦,浮躁,患得患失,。。。你看看那个实际行动中的自己,就知道,否定那一切,才是默然。
何谓行动?是指你从事实际的事务。做一件事,计算一个题目,与人沟通,。。。就是前面我所谓的,卷起衣袖,去把手弄脏!
2,你必须全般纳入。
所谓全般纳入,就是无论局势还是细节,你总是开放着,随时等候有效信息的进入。
3,你必须耐心。耐心等候瓜熟蒂落,即使迟迟不落,那就等待来年。
新评论
12 years 42 weeks ago
12 years 42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3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