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逛书店,看到一本海子全集,西川编的,顺手翻开,看到最后西川跋文里面,长文专门讲了海子自杀的原因。因为西川是海子长期的好友,也是写诗的,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以心理病理学的兴趣,看了下。
西川大概列了大概6项原因,我按照自己所评定的重要性,也列一下:
1,他的性格和交际。
性格内向而偏执,缺乏人际交往。大学毕业后,在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教书,昌平那地,就是农村,可惜没有大海,只有大山,他显然没有"面朝大山"的兴致,尽管昌平的大山,五月山花烂漫得很。
昨天逛书店,看到一本海子全集,西川编的,顺手翻开,看到最后西川跋文里面,长文专门讲了海子自杀的原因。因为西川是海子长期的好友,也是写诗的,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以心理病理学的兴趣,看了下。
西川大概列了大概6项原因,我按照自己所评定的重要性,也列一下:
1,他的性格和交际。
性格内向而偏执,缺乏人际交往。大学毕业后,在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教书,昌平那地,就是农村,可惜没有大海,只有大山,他显然没有"面朝大山"的兴致,尽管昌平的大山,五月山花烂漫得很。
首先是有存在在那里。
对于那个存在,我们经由种群与个体的历史而拥有一些经验。
我们的经验告诉自己,这个宇宙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对这个宇宙的感知,如果把这本身看作是一个宇宙事件的话,该事件就一直是处于生发的进程中。
这,就是我们主要的处境。
这个处境的要点是,我们对那个存在的感知、认知、思想、...不管如何说,都属于那个生发中的事件进程。
关于那个事件进程的趋向,存在多种的说法,但不同说法之间的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相同的地方:都是以推进该进程为趋向。
那么推进该进程意味着什么呢?
所谓“是否有意义”,是一种说辞,用来表示:是否能够理解。
这样一来,是否有意义,就变成一个伪问题,因为任何东西、任何事务、任何对象,都只有“是不是理解”的问题,而没有“有没有意义”的问题。
如此,我们就可以把一切涉及到“是否有意义”的问题的场合,都用“是不是理解”这个问题来替换。
首先,语言构成一种生理能力。
用Chomsky的概念,就是所谓language-acguisition device(LAD/语言获得机制),它大体对应着人类的一种生理层面的机能,Chomsky一直不得不认为是属于先天的,即可遗传的生理机能。
那么语言机能的核心是什么?
可以粗略考察人的语言获得过程:
--新生儿--
新生儿首要的是通过行为本身来表达基本需求和感受,因此其语言更多的属于一种其可能范畴内的行为,其语言总是伴随身体的可能运动。
(这种运动具有隐约的对话倾向性,即其对你的语言的反应不同于对其他声音的反应。)
--单词阶段--
可以从一则征婚启示开始讨论一个很基本的问题:
——————————————
也曾流连于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痴迷,也曾感动于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而现在,心境还是回归到了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质朴的向往。
原来你不仅是我梦想中一起面对惊涛骇浪的英雄,更是平淡生活中守护我内心安宁的知己。
尘世的纷扰、欢笑、痛苦、浮沉,只要与你相知一笑,便都是今生最灿烂的繁华。
mm今年27岁,身姿窈窕,轻灵隽秀,是个大眼睛美女。像与她同年代的人一样,mm在理想教育中成长,相信真诚、善良、勇敢等等美好的东西,也相信感情的淳朴和深厚。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