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的知识

可以从一则征婚启示开始讨论一个很基本的问题:
——————————————
也曾流连于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痴迷,也曾感动于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而现在,心境还是回归到了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质朴的向往。
原来你不仅是我梦想中一起面对惊涛骇浪的英雄,更是平淡生活中守护我内心安宁的知己。
尘世的纷扰、欢笑、痛苦、浮沉,只要与你相知一笑,便都是今生最灿烂的繁华。

mm今年27岁,身姿窈窕,轻灵隽秀,是个大眼睛美女。像与她同年代的人一样,mm在理想教育中成长,相信真诚、善良、勇敢等等美好的东西,也相信感情的淳朴和深厚。

希望冥冥中注定的那份缘能够让你注意到这篇短文,注意到仍然怀有梦想的她。
希望你诚实,这是她最珍视的品质。请发信到****@***.com,与她联系。
———————————————
之所以从网上随意搜罗到这么一篇文字,目的不是为了讨论其内容,而只是单纯从语言的表达功用上作为分析之资料。
首先的问题是,这样一篇文字,或者那样的一篇文字,能够表达到什么程度,关键是,能够表达到与读者的理解层面相关的什么样的程度。

在这个叙述里面,使用了不少用来描述自我心灵的词汇,例如:质朴,平淡,灿烂,安宁,相知,真诚,善良,勇敢,诚实,淳朴,深厚....。问题是,在这篇文字的上下文语境当中,这些词汇,第一能否做到在作者与读者间有可能达成一致?也就是说,是否会出现两个人各自分别认为自己符合该文字的要求,但他们相互却不认同对方是符合的这种情况?第二这些词汇能否称得上是可以构成客观描述的用词,也就是说,是否存在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标准,用于判定这些词汇是否精确描述了一个人?

这两个问题都是复杂的,构成一个尴尬的生活场景,而正好,与我们在人类思想史当中常见的场景是同一回事。

那就是这里要考虑的问题:
心性何以可以构成一种学问?是否可以构成一种公共而客观的学问?
或者说,关于自我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Comments

Re: 关于自我的知识

的确是很有意思的视角,如果双方的自我认知都不够深切的话,这种尴尬的生活场景则成为非常频繁发生的事件。回忆自己的认知历史,也有自以为懂了的时候。不过以往一直的想法是归咎于语言的不可靠,极少反过来想过,人的认知很多时候也不可靠。刚才看到过一篇文字里说很多人感觉到过灵魂出窍的事情,被科学研究认为是角脑受刺激产生的幻觉。
我个人的一些额外的看法认为,就单个的语言词汇或者句子来说,不足以贴切表达人的自我认知感觉,但成段成篇甚至成本计的文字用于比较精确表达自我认识应当不算太困难。若设置于剧本式的情节之中,则更易表达人的思想与心性,所以一直以来多认为在所有职业类型里,最需要诚实品质的是作家,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基于自我的经验,认为人的自我感知是不可能有完整语言上的相应表达。因此关于自我的知识对于我来讲,很可能会是一个不大确定的未知数。的确,我不清楚自我知识的特性。

自我知识是精神的全部秘密之门

这也是废话。
这么说:以获得自我的知识为目的,是个人精神上升之第一步指向。
但“自我知识”这个词,并未提供过多的信息。
因为自我的知识,依照过去历史的经验,是需要依靠种种方法实践才能获取的,而在认知特性上与自然知识有很大的差异。

我的一点点猜测

我觉得人的认识方式大概归结为理性的与感性的两个方向。理性的以逻辑推演为代表,这方面与自然知识的认知比较接近;感性的认知,我现在想到的是佛家的禅定与气功的修炼方法,也许也可以包括潜意识,梦境意识。但关于这些神秘的认知方式,不成年累月的亲自实践也无法有可能认识。并且最糟糕的还不在于实践的艰难,而是其表述的不可靠,因此其认知方式的积累变的几无可能。但我认为恰恰文明的发展实际上严重倚赖于个人自我认知的能力。但上古时代的科学成果的遗存似乎给我们昭示了一种自我认知方式累积的存在可能性。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