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

是什么和怎么办

是什么和怎么办,这两种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差别。
而这种差别最重要的体现是,我们处理的方式必须很不同。
在性格倾向上,物理常常问的是,是什么;数学常常问的是,怎么办。
在个人问题上,有的人偏向于首先问,是什么;有的人偏向于首先问,怎么办。这既反映了性格的差异,也反映了认知性上的差异。

是什么,是关于“体”的问题;怎么办,是关于“用”的问题。

是什么,是无条件的观看,对于物理,我们惟有如此,越是虔诚,越蒙眷顾;
怎么办,是我们的认知任务,数学,正是要求我们不断地给出概念的方案,给出解答的途径,面对实在的提问。

重说大乘之起信

《大乘起信論》,照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印度高僧马鸣写的,梁朝法师真谛翻译的。不过单纯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我可能更倾向于认为,它是某位无名中国高僧写的,只不过后来被托名为马鸣写、真谛译。
到底是谁写的,在我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乘起信论有一个完整的阐述大乘的结构,正好可以给我用来改造为一个大乘要义之现代版。
好,下面就直接开始这个-重说大乘之起信。

何谓客观?

另处有人提到个人心理的客观实质这么一个范畴,值得较全面地仔细讨论。
诸位不妨反省一番,你会在何种情势下,说:“**是客观的”。
先从最有把握的开始:
此刻你坐在书桌前,或者站在书房里,...你说桌椅房间都是客观的。因为否则的话,我们难以理解自己何以能够坐着或者站着,稳稳当当的。
过一会儿你要去吃午饭,你说食堂或者你的父母或者那个饭馆都是客观的,因为你每天如此解决午饭问题,要是唯独今天给你提供午饭的人员和场地都突然消失了,那你的人生将充满恐慌。
...

心理是什么?

心理,何以成为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对象呢?

看到海水漫上来,我们说那是因为潮汐;
看到一个人走过来,我们说那是因为他愤怒。
这就是区别:我们都默认了人的行为的原因,是一种称为心理的东西。
那么人可以没有行为吗?一个物理对象静止,我们有可能忽略其静止的原因,但对于人,只有死人、以及类似死人的人,没有行为。活着的人,每个时刻都是处在行为之中,每个时刻我们都没法忽略其所处之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结论:心理,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必要环节。

导引之准备

以空劲鼓吹2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