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

抽象与具体的张力

我常常强调抽象这个范畴,并把人类智识甚至精神的进步,都归结到抽象上。所以我所谓的抽象,不同于一般所谓的含混不清的抽象。
真正的抽象,必然导致饥渴,对于具体的饥渴,这甚至可以算是我所定义的抽象的一个良好的判别原则。
何谓对于具体的饥渴?就是真正的抽象,其实是在具体中进行的,是一个扑向大地的凌虚气度,是恒常保持着对于具体事物的饥渴的抽象,这就是抽象与具体之间恒存的张力。
缺乏这种张力,或者这种张力并不清晰的抽象,往往就是我们平常所谓抽象的特点,因此,就不是我所谓的抽象,不是可以作为人类智识甚至精神进步之基础认知行为的抽象。

修行的路径

人群最重要的属性,也是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最重要的关键,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与人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修行的可能路线图,是非常复杂多端的,多到从我们每一个人的脚底位置开始,都可以找到有效的修行进步之路线,尽管没有两个人的位置是一样的!
所以,要画出详尽的修行路径图,完全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对人群做分类,对于每一个类别,做出粗略的路线估计。历来的圣者都是如此做的,只是有精粗之不等。对于这件事,其中,佛陀是做得最精细的,或者说,佛教的历代高僧是做得最精细的。

外尔与维特根斯坦之哲学比较研究.1

外尔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主要就是我在大巴推荐过的那本<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他为德国一个哲学全书写的.
维特根斯坦的书大家都知道,我建议以他后期的为主,他前期的思想还比较幼稚.
做这个比较研究是非常有益的,可以让我们窥探到所谓哲学的边界在哪里,进一步,有助于我们理解佛学以及东方思想对西方这一系哲学的超越.

这个研究,可以算一个起步的环节,使得我们足以从根子上堪破西方哲学。
有人说,这还不够吧,弗雷格的算术基础那一系,哥德尔的逻辑学,一直到现代关于计算关于数理逻辑关于形式语言的进展,怎么看?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提问题是大智慧,所以才有好问题和坏问题之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坏问题,但肯定不是好问题。由此而衍生的,诸如,科学能否替代宗教。。。就更不是好问题了。
问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还不如分别问:宗教是什么,科学是什么。
有人会笑话,你这两个问题,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一开始就问两者的关系,背后就会有诸种的关系模式,要引导你来做选择,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符合哪种模式。不幸的是,很可能这两者不属于任何你可能想到了的某种模式。
那么,你分别问,就要从容多了。
宗教是什么,我这里有一个叙述,尚未完成,但终究会完成。

中国佛教史

早期对佛教的接受环境

外来宗教进入一个成熟社会,是一个分层次的过程。中国内地的接受环境,迥异于西域和西藏,也因此,佛教在内地环境的流播,才有了独特的中国化演变。

答“知识的意义是什么?”

究极而言,知识是他人精神权能的一个结果,当我们面对;也是自身类似精神权能的一个结果,当我们获取。

一般人的问题在于,无论是面对知识,还是获取知识,他都无法启用精神权能,而只是启用了模糊而不清晰的生理功能,使得其感觉费了脑力。

这里面的差距,唯有籍由精粹自己的生理功能,而臻至精神权能的境地,而跨越。

1,知识,无论何种知识,都是我们人类对于这个世界某个角落的看法;任何一个看法,无论照向哪个角落,都洋溢着人类的尊严和自豪;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