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

思维的诸种疾病

思维,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其他生理功能一样,人的思维也是会患病的。只不过,这个思维所患的病,不是CT核磁等所能够检查到的,而只能通过观察者的理解和诊断。
观察者的理解,一般并不需要见到本人,而只需要通过患者的文字或话语或其他思维可能的产物。
这里马上面临一个问题,谁有资格来做这个诊断?

要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客观现象学的答案,就只有先给出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
这个背景就是理解的分歧。
对于理解的分歧,迄今解决得最好的领域是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是以定量为基础的,基于数量上的验证,就可以消除一切分歧。

存在本身的意义

是否有意义,是困惑很多希望认真生活的人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导致常常不得其解。
一般思考此问题,人们常用的定式是:是否产生了效果。我做一件事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就是,这件事是否产生了结果,或者效果。这个思维定式的形成,就是因为缺乏抽象的反省,本质上,也是人习惯功利思维的惯性。
--我的生命是否有意义呢?要看我的生命产生了哪些作用,如果我一生默默无闻,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产生任何作用,那么,我这一生就似乎是无意义的了。

表述是理性的一个必要环节

很多人困惑于语言,因为他们认为语言这个工具本身不够精确,不足以承担交流的职责。
其实,他们是把真相看倒了。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开始模糊,而不足以传达自己的精准意思的时候,那只不过是因为他的表达已经逼近他的理解的边界,说白点,就是只是因为他的理解本来不够精细,才导致他的表达无法精准。
所以,凡是遭遇语言表达困惑场合,其实是说明他自己的理解已经到此为止了,而无关于语言这个工具的问题。

答问“立志与自大,区别何在?”

Quote:
由 guo 在 Mon Jun 02, 2008 7:53 pm
小时侯,心中有所谓的使命感,到现在,似乎仍然看不太清这种感觉.于是提出这个问题问yijun,也可以说是问自己:

立志与自大,区别何在?


差别在虚与实,对自我感知的虚与实。
自大,是仅仅由一个起意而衍生的虚妄;
立志,固然可以由一个起意开始,但更重要的,是基于对自我的实在感知:我要如何,因为我只能如此。

虚与实,只是实作中才有意义的概念,也就是说,此刻,你坐在屏幕前,保持和看新浪新闻一样的姿态和意态,是完全无法分辨虚实的概念的。

虚与实,能够很好的鉴别,就是很好的表征,来表征修行的境地。

一个明晰的态度

一个明晰的态度,是我把自己从混沌中捞出来的唯一之途。
这个态度,就是关于自我的态度,关于存在的态度,关于所为之方案的态度。要而言之,就是一个态度。
爱因斯坦有过一个平实的说法:“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个提炼。”这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态度,他以此态度,切入:“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不能只限於检查自己特定领域的概念,如果他不去考查一个困难得多的问题,即分析日常思维的本性问题,他就不能前进一步。”这里,正是他对整个物理学进行理解和重整的最初出发点,最初态度。

从土奴隶到洋奴隶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交替盛产土奴隶和洋奴隶的世纪。我期望21世纪,开始出现真正独立思考的一代中国人。
真正的独立思考,如何界定这个“真正”呢?我的标准比较简单化:既不攀附古人,也不依附洋人。

有人会讲,古人,无非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洋人,无非只是一个地域概念。你怎么可以拿来作为是否独立思考的判决式呢?
我得承认,我这是在行矫正术,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是,一些人沉醉于古人,一些人又沉醉于洋人,唯独,我很少看到有人能够展现完全源自个人的思想之力量。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