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

宗教对策-进一步世俗化

我这里所谓的宗教,明确一下,是指目前大众所参与的宗教活动,包括内地与藏疆地区的宗教信仰活动。
对于这样的宗教,总的对策,应该是通过进一步的世俗化来加以制约和转化。
所谓宗教信仰自由,在现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如果绝对化,只会是导致宗教成为少数人的政治工具,而不再是大众思想自由的选择。
因此,宗教信仰自由,不能是一个值得跟随的主张。
更重要的是,在现在的社会发展阶段,那样的宗教,我称之为旧宗教,已经逐渐失去正面的功能上的意义,疏导大众精神的宗教的功能,应该以更为世俗化的新宗教取而代之。
所谓新宗教,将是下面我要阐述的重点。

人类所需要的精神-续1

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立场就是,修为,也就是说,我们走向道的历程,本身就是客观知识。也因此,我在这里试图阐述这个知识-思想-精神的进程。
而这个结论本身,就是我所认可的终极的大乘。相比之下,佛陀所称许的大乘,还不是究竟的大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迄今为止,种种的知识形式里面,只有作为客观知识之典型的科学,具有最保真的最有效的传播性质。所谓最保真,就是说透彻到知识的层面之后,传播过程中的误解和歪曲的机会降到了极少。所谓最有效,是因为知识的传授具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而语言,正是我们传播任何信息的终极工具。

生涯的问题

最近guo遇到一些生涯方面的问题,通过一些沟通,发现那问题牵涉甚广,所以想在这里继续探讨一下。

这个问题让我回忆到自己的一些经历。
高中毕业后,我有3年的时间,是呆在家里。我父母给我在他们的单位找了一个工作,每天上半天班,做售货员,销售农业机械机具,其余的时间,就是看书静坐。每月工资不高,一百元上下,基本用来买书了。当时,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也准备那样生活一辈子,从生涯的角度上。

《论语》真的很重要吗?

唱个反调。
从单纯思想的角度,我个人认为论语并不重要。
论语的重要,只是体现在社会学的角度上。

若从对社会的作用而言,其实管子远比孔子重要。我觉得孔子之所以在后来抬到如此高的地位,以至于有所谓儒家,被外国人不明就里地认为是中国之一门主体宗教,呵呵,其实是别有缘由。

我倾向于认为孔子在34岁或51岁时去找老子求学一事是真的,在《礼记.曾子问》《孔子世家》《孔子家语.观周》《庄子.天运》这些书里面都有记载。孔子对老子的崇敬也是可信的,因为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孔子这个人

我们现在来看孔子这类所谓古代贤哲,最要紧的是必须有历史的观念。
当然,我也不反对悬拟一个自家定制的形象,称呼其为孔子,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终究只能用于最初级的阶段,不能总用下去。
孔子这个人,值得以严谨历史的观念来看一看,便于我们去追踪中国文化的一大源流。

其实历史地看,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类似孔子那样的人并非仅有,那么何以唯独孔子成为后世推崇圣人的标本呢?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有意思,反过来说才更有意义:中国的这个文化,可能总是会挑一个孔子这样的人,树作典型的。
不过,从概观上来看孔子的一些特点,还是有些意思的。

重说大乘之起信.1

你听说过“修行”这件事吗?
听说过。何以有此问...
我肯定不会问你:听说过“吃饭”这件事吗。因为,修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件性质待定的事情。

说它性质待定,是因为:
1,我们并非一生下来就不得不去修行;
2,很多文化中的人终生都没听说过修行这件事;
3,我们周围多数人终生无需做修行这件事;
4,我可能尝试过做一些所谓修行的事情,但做不做下去似乎并不能对我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5,日夜以修行为念,反倒是可能令我的生活复杂化,或者令我的生活失能;
6,我也想修行,但我常常忘记,没有信心;
7,创造了灿烂现代文明的西方人,大部分并没有修行的概念;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