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何以成为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对象呢?
看到海水漫上来,我们说那是因为潮汐;
看到一个人走过来,我们说那是因为他愤怒。
这就是区别:我们都默认了人的行为的原因,是一种称为心理的东西。
那么人可以没有行为吗?一个物理对象静止,我们有可能忽略其静止的原因,但对于人,只有死人、以及类似死人的人,没有行为。活着的人,每个时刻都是处在行为之中,每个时刻我们都没法忽略其所处之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结论:心理,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必要环节。
然后,我们开始来合理地理解人类的行为,种种行为,以便逐步来了解心理这个对象。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动作与行为。
动作,是依靠我们的运动机能来完成的,因此,动作对应的,只是我们的运动机能。
但,运动机能从进化的最开始,就不是自足的,而是服务于我们的生存的。
下面我们要开始触摸到“心理”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行为的作用域。
最早的多细胞动物(多孔动物门)能够在水中漂游,是因为那个生态位的存在,从而导致一个恰当的物种占据那个生态位。因此,它的运动机能,或者说,它的漂游行为,是由那个生态位决定的。
什么叫生态位?就是在一个具体的生态环境中,例如多孔动物门的海绵,作为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它的食物环境是预先存在的,就说明了可以成立一种动物,通过漂浮捕食而生存下来,自然选择之下,就塑造出来了该门物种。其特化的运动模式也就成为了该生态位的产物。
那么,我们可以说,海绵的行为模式(几乎等于其运动模式)的作用域,就是其生态位:以其捕食与分布为主要内容。
海绵还没有特化的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出现,因此我们说其行为模式几乎就等于其运动模式,这也是由其生态位层次甚低有关,也就是它的捕食运动极端原始,并不需要多么特化的运动来完成捕食。
还是把进化的镜头拉到最近吧。
事件1:甲于8月8日晚在蓝低酒吧和乙一起喝酒聊天3小时。
事件2:甲于8月9日晚在蓝低酒吧和丙一起喝酒聊天3小时。
假设你是一个蓝低酒吧的伺应生,那么你能够从行为的意义上区分上述2个你所看到的事件吗?一般是不能的。
那么对于甲而言呢?假设乙是甲的一个客户,丙是甲的一个情人,一般我们就可以说,上述2事件是绝然不同的。
我们再不妨现在就观察一下自己:自己接下来的1小时要做的事情可能是什么?
1,想找本书看;
2,想躺一会儿;
3,想出去散步;
4,要约见一个朋友;
5,要约见一个生意伙伴;
6,要带子女买点什么;
7,要做午饭;
8,...
每一件事情,都有与其配套的行为,而那里面的每一个行为,都由一个相应的心理背景,或者说,行为的作用域,来支配。
我们先停一会儿,规范一下用语。
【辨析】事件与行为
事件是一个属于外部描述的概念,即,当我们描述一个对象时,必须概括出一个个的事件,作为我们描述的对象单位,事件之间可以有联系,但每个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事件可能有重复,比如售货员某天卖出4瓶洗发水,每一个卖出事件大体是雷同的。
行为,则是组成事件的单位,但行为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主体的角度来叙述的,因此,完全不同的事件中可能存在极度相同的行为,例如上述甲的两个事件中,喝红酒的行为,是基本一致的。
我的结论是,人类面临着一个完全超迈于动物的生存局势,就是,必须首先越来越精粹地动用自己的从心理能力层面发育而出的精神能力,才能不懈地改善自己的行为的意义。
想必,这也是对知行问题所能够给出的终极答案。
我们的动作,有可能出现无意识的情况,但是,我们的行为,每一个行为,都是由意识或者心理主宰着的,与我们是否知道其心理的状态无关。这一个稳固的机制,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发生实质性的区别的地方:由于我们拥有一个约略有边界的意识与心理区域,该区域进而延展为一个可能是无边界的精神之地域,在那广阔的区域内可能的存在形式,塑造了我们人类的生存境况。
这种人类面临的崭新局势,很像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海绵动物之所以出现的局势:存在那么一个生态环境,许可进而塑造了海绵这种生命形式的存在。
同样的,一个意识、心理、精神的空间,许可进而塑造着我们人类,延及于其行为。
估计肯定会有人反感我这种先有结论再来论证的做法。
其实这正是我要揭示的关于心理的一个要紧的地方。
假设我现在面对物理,面对一个自然的对象,我绝对不会先下一个结论,然后再来寻求论证,那是可笑的行径。
但是,现在我面对的,是人类的心理,一个由自我来履行的历史。
新评论
12 years 42 weeks ago
12 years 42 weeks ago
13 years 47 weeks ago
13 years 47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3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