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处有人提到个人心理的客观实质这么一个范畴,值得较全面地仔细讨论。
诸位不妨反省一番,你会在何种情势下,说:“**是客观的”。
先从最有把握的开始:
此刻你坐在书桌前,或者站在书房里,...你说桌椅房间都是客观的。因为否则的话,我们难以理解自己何以能够坐着或者站着,稳稳当当的。
过一会儿你要去吃午饭,你说食堂或者你的父母或者那个饭馆都是客观的,因为你每天如此解决午饭问题,要是唯独今天给你提供午饭的人员和场地都突然消失了,那你的人生将充满恐慌。
...
所以,所谓客观,是我们全部的经验里面,作为一种肯定和稳定的涵义而出现的东西,是我们全部认知的基础:假设没有这种感觉,我们的全部认知都将不成立,而随之我们的整个生存都会成为不可能。
既然所谓“客观”,本质上是我们的一个认知结果,它就依赖于我们的认知能力,确实,随着我们认知对象复杂性的增长,我们因应这个对象而得到一个“客观”感性结果的任务复杂性,也变得大了起来。
在前面的例子里面,桌椅和房间,都是相对简单的认知对象,我们要体认到其为客观,这个认知任务相对简单。
如果对象涉及到人事,就会有些复杂起来,特别的,如果需要我们获取客观性的对象,是来自我们内在的世界,这个任务就成为了人类迄今都在挣扎于其间的难题。
这就来到了我们最初的问题:自我心理的客观实质是什么?自我的客观实质是什么?
上 述的问题,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学究化,估计会有人嗤之以鼻,当然,会嗤之以鼻的人也不会读到这里,看到题目就不会进来,呵呵!实质上,几乎我们每天的日常心 理,都是要归结到这个问题的。而如果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人,我敢说其日常的心理甚至精神,都将无限顺畅,难有滞碍。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例说明:
随意到你的日常生活中抓一个例子,必然涉及到选择,以及对选择的评判。某个选择是否正确呢?这个问题往往就牵涉到: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人都是很简单直接的,但,对于一个比较认真而敏感的人来说,更常见的是,自己是怎么想的并不足够清楚,这就是一种常常被称为混乱的情绪状态。
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实际上是在问自己:自我心理的客观实质是什么?自我的客观实质是什么?
至此,诸位应该已经能够接受一个结论:所谓客观,是我们人类的一种认知情态,这种认知情态是与生俱来,但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个人的认知能力之发育和成长而变化的。
那么接下来更有意义的问题是,我们认知客观的能力该如何演进,以使得我们能广泛和深入地把握客观对象?鉴于前面我们已经取得一致的判断:客观认知是我们的生存基础。这种客观认知的广泛和深入发展,就会是我们人类根本的生存任务和需求。
我不知道诸位是否开始乐于采用我所提供的上述答案,因为我们长久以来获得的教育里面,所谓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的一个词汇,用来表示某种实际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属性,而我要告诉你的是,那样一个通常的关于客观的看法,是很幼稚粗糙的看法。
客观,只是我们的一种认知情态。
对于“客观”这种认知的情势,大体上有这么三种典型场合:自然事物的客观,内在意识的客观,大脑意识的客观。
我想分别针对这三种典型场合做点初步的讨论。另开主贴吧。
自 然事物和内在意识,是泾渭分明的,好理解。为什么我还想单独拎出大脑意识这个东西呢?这个地域,我觉得是自然事物与内在意识的交界处吧,大概就是古人所谓 天人之际。对于这个东西,一方面我们试图采用自然事物的角度来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又已经有强烈的内在意识方面的经验,这两者交错的地域,我们该如何放置我 们微妙的客观情态,是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新评论
13 years 4 days ago
13 years 4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