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常用语,道德规范,这暗示一种社会心理观念,就是道德,是一种规范性的东西,延伸这个观念,就是,道德是人为的约束,其具体的内容,可以随着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观念,是目前社会的主流,而且,在宽容自由的旗帜下,成为目前社会当然的主流。为了便于讨论,不妨称其为道德相对主义,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个体来说,道德是相对于其价值观的,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来选择其道德体系。
【例1】
大学生被包做二奶的现象。
作为二奶,其道德价值观是受到目前社会一定程度的包容和理解的:
1,不能完全说没感情,很多做二奶的女生,从"大叔"那里得到类似父爱的温暖之类;
2,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个人发展能够有更好的起点,何乐而不为?
3,我又不破坏他人家庭;
4,如果"大叔"要离开我,那就说明我们的感情不再了,那我又何必勉强。
5,总之,你情我愿,没有伤害他人,也没有损害社会,为什么不可以呢?
历史上,对于道德,还有一个传统,就是认为道德是精神内在的律则,是先验的,是绝对的。不管个体的价值观如何,都按照一致而清晰的道德标准,可以有清晰的判决,而不能以宽容的名义无作为。不妨称其为道德绝对主义。
康德有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认为道德是人类精神的铁律。确实,为了论证此一结论,古往今来,无数的思想者用他们的经典来从事此一工作。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因为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兴起,严重地冲击了道德在社会生活当中的绝对性。
所以,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道德的实质时,也不得不解释何以形成今天这个局面。
其实这个问题,老子已经提供了几近完美的答案。我现在所能做的,也无非是继续阐发这个答案,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思维。
道德,原本是一个复合名词,道和德,其实是两样东西,而现在所谓的道德,约略等于古代中文所谓的"德"。
老子一书,常被称为"道德经",是因为全文可以被分做上下两篇,一篇是道经,一篇是德经。
这种分法,特别是现在一般把道经置前,德经置后,固然已非老子自己编定时的原貌,因为世传本的八十一章,里面是存在常见的乱简现象的。但是,后世的这一番整理与包装,多少还是在试图恢复老子的本意。
那么,我们不妨去体会此中的意味。
道,是天地之道,是这个宇宙的铁律。德,则是道运行的结果。道,固然有移易,相应的德,亦必然为可变,但是,德必须遵循道,则就是不可移易的铁律。
所以,对于今天所谓的道德,要寻求其本质,就不得不追溯其起源,追溯至道的层面,才能看清德的起源。
成于东汉的《太平经.卷41》在解释作为动词的"洞"这个字时,"洞者,其道德善恶洞洽阴阳,表里六方,莫不响应也。"
可知,无论是道家还是后来的道教,都视现代意义下的"道"与"德"为关联密切的一对范畴,如果说这种态度,在中国的传统中是如此自然,那么放到西方传统中,则非同寻常,尤其是到了现代,道德越来越被视为人为规范,与天地自然之道,又有何瓜葛呢?不相干嘛!
在中国古典的"道+德"的范畴里,其实还包括了现代意义的"美"的范畴。换一个最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在中国古典思想里,真善美,是内在一体的,这也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同样,这样一个观念,在西方的语境当中,也是显得非常突兀和不正常的。真,是客观知识;善,是价值观;美,是艺术情绪。这三种,天差地别,怎么可能内在一体呢?不仅仅观念上难以接受,实践历史上,也是处处难以协调。
因此,德行,在动物社会学的角度,更多地被看作利益选择,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人本恶"观念下,道德被看作是博弈平衡结果,使得人们总有理由试图突破常识道德界限,同时,再用"宽容的美德",作为加持。
因此,美与艺术,几乎成为最无忌的独行者。以艺术的名义,你几乎可以无视一切道德、一切事实,而认定你的艺术,超乎这一切。这种观念,不仅仅是自命艺术家者如斯,即便是自命艺术爱好者的普通人那里,也是绝佳的装饰。
【例】
李淼一边在网上跟粉丝们大谈诗歌艺术,一边以强者之姿,玩弄一个弱势性玩偶于股掌之间。
对比一下,一边是普遍社会现实状况,一边是我们祖先的世界观,反差之大,恍如隔世。一百年的革命,完全重构这个社会了。
这样一种境态,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