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

如何入静

从入静的能力上讲,现代人是如此之差,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首先,对于入静这个词汇,理解上就由于其私有性,而导致在今天出现一种非常尴尬的局势:我们都坚称自己体验过入静,但其实和真实的入静并不相干。
但,所谓真实的入静,存在吗?

是存在的。
基于生理官能的指标,一种明确的真实入静,是可以定义出来的。
但,若果是可以定义出来的,则又似乎会与其私有性矛盾。

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尝试的社会化的宗教

[[如何通过社会这种方式来获取人类整体的精神成就?]]

1.宗教的起源;
2.宗教的运行方式;
3.宗教的社会力量;
4.宗教的个人力量。

宗教的古老形态,是一个极端需要谨慎的地域.
可以找到的线索:民间残留,文献,考古。
心理上的线索不可以作为起点,却在某种严谨的程度上可以依循印证。

宗教,如果要发生的话,必然立足于个体,即在个体范畴里面获得一种知识,一种内在的必要性,以及一种大众缺乏因而需要传播的外部必要性。
首先,宗教起源的一个必要基础是知识,而且还不是日常生活范畴的知识,必须是涉及到抽象范畴的知识。
例如下面发现的那个5200年前的脑颅骨,其高超颅骨手术技术,令人很有信心把它放入一个宗教性的场景。

[[山东发现具有脑颅手术痕迹的古人头骨]]

我是什么东西?

就简单点回答好了,我就是那一堆原子的聚合。
我看到旭日在东方喷薄而出,这只是一个看到与被看的现象。
聚合,乃至,我可看到
这个现象产生出来,乃是这个聚合的结果,也正是这个聚合的意义被赋定。
看到,还是没看到,差别就在于对于这个聚合是否渗入,或者接触到,那个现象。
有,或者,无
这就是我的意义

那,有,是什么样的标准呢?
这个标准的问题,就牵涉到,我,不单只是那一堆原子的聚合,更得加上渗入的现象。

现象的标准就存在于现象自身当中吗?
我相信是的。

在此义度上,歧途即歧途,同路即同路,无可奈何。

庄子对白

庄子是如此生动,以至于你总是可以想象他就在你的眼前,穿着灰袍...
所以我要做的是,整理,然后随时跟他搭讪
最初是采用静态页面,在这里 ,现在尽量利用这个book引擎来做。

http://krsna.lamost.org/mind/zhuang/index.htm

两个40岁的人

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恐惧,很多时候是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有追求,遗憾,等等。这种对于生命的泥土属性的斑驳反射几乎充斥着整个人生。下面是两个例子。

一个是很简单直接的表达。一个是有所修饰的表达。
这两人恰好都是40岁的小康中等人士。都是在海外。海外是一个有特点的境况,可以加强人对于可能性的彼岸感。
他们的生命的至少一半内容都已经陈旧了,或者说已经探底了。
首先,我们可以试图描述下他们各自所探之底。然后才可能做到比当事人更清醒地看到他们的局势。



这个问题有答案吗?
送交者: ** 于 05/02/20 09:18:05:
心里实在烦,想请这里的大侠们指点迷津:

礼拜仪式神学(liturgical theology)与密宗的比较

所谓礼拜仪式神学,是犹太-基督教传统当中非常重要的修行形式。如果我们同样使用诸如沉思(meditation),敬诚信仰(a faith nourished by contemplation)等范畴来描述其实作,那么这种实作在东方传统当中,一个比较好的对照物,就是所谓密宗。而我们从这种对比当中,可以深刻地了解东西方思想路数的精细差别。
更重要的是,从两者的共通者上,可以看到宗教作为历史上,乃至现实当中,一种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案,所提供的一个有效的实作手段,而这个手段的有效性,建立在人类普遍的精神水准上.
可堪感叹的是,2000年,对于人类的精神旅途,还真的只是不意味着能够取得多大进步的很短的一会儿.
礼拜仪式当中很重要的一种,是圣餐纪念仪(the Eucharistic Memorial)。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