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

阿罗频多这个人

一个被称为圣人的人,如果要亲切地看到,需要好几个前提。
一种阅读内典的体验,如果想清楚地表述,也是困难与宛转。
也许借助一点私人经历,可以表达我的亲切。
大概是12年前,恍闷的我站在三角地那个书店里面看到一本小书,《周天集》,一口气似乎是看完了。买回来,就像是拉了一位挚友,把臂而谈,欢畅无比。
然后自然是顺藤摸瓜,寻找一切阿罗频多和徐梵澄的文字。在学校图书馆找到阿罗频多的《The Divine Life》,英语很硬,啃得很少;在北图找到徐在50年代翻译,新加坡出版的《瑜伽论》,好些卷,在那个海外中文图书阅览室,整天地读。

老子注我

做点注我的事情,谨守义理的做法见这里

4.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这章对于实作练功非常有益 。
冲,冲虚。用之,用道。盈,满,用而不满。
练气的时候,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感觉,同时又是达到虚的感觉,所谓 冲和 就是这个意思,冲是有一种内在气感的感觉。鼓动内气的时候,就是一种冲击的感觉,由冲击而达到虚。
运用那个冲而致虚的气感,但不要满,就是不要很强地用意。
为什么不要满呢?因为身体内部必须有像深渊一样的感觉,如果一阵用意就让自己感觉很满了,那就不是深渊而是小坑了。

禅学之学,何为学?为何学?如何学?

我也来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禅学之学,不是平常之学,或许四书当中的大学之学,可堪参引.
因为我们平常的所谓学,大都是获得关于外物的新知,即使是属于内在心理范畴的知识,也要把它叙述出来当成外物的对象加以领会和理解.而这种学,只是禅学的外部城墙,通读了所有经典,了解了大德们的修证经历,甚至能够描摹那种修证感受,从而能够肆纵词华,翻然大德之身.如此的人才,真是太多,但终究只是走遍了城墙,未得其门而入.

禅学之学,最关键的起始,是破墙而入.这个破墙而入,就不是坐着看看文字有所悟会这些事情了,相反,这个学,是要在你停止阅读的其他所有时间来从事的一项工作.所以要是有人认为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就可以增长了禅学之学,那只是水中捞月而已.

10.2.何以渴望爱?

并不成立的爱,何以人人终究要渴望?
因为自己孤独。
何谓孤独?
孤独就是我对于自我边界的感受。
因此,我当然孤独,除非这个我,在其能够达到的对于自我的彻入程度上,在一个适当的境遇下,突破了那个边界。
对于边界的具体感受,是依赖于这个自我的内涵的,因此内涵不同的人其边界也不同,相应地其边界可突破之境遇也就不同。
所谓自我的内涵,也就是那个我对于自我的彻入深度。这个彻入的过程,有修持有领悟,是一个需要另外讨论的主题。
所谓适当的境遇呢,是严格对应着实际的自我内涵的,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自我,其可能的境遇是一定的,而能否获得那个范围的境遇,则又是一个需要另外讨论的主题

10.关于爱

爱,并不成立。
可成立的,只是持我以至于无我。
持我,非我执。
无我,何以知?她/他知。
持我,完全地 我属于我。此身此意此神,无一泄漏,无一遗弃,全然我持之。
我执,顽强地 我就是我。此身此意此神,倏忽为身,倏忽为意,熙熙然执我。
无我,竟然,就是自我唯一的安然栖居之所。如果,真实有一丝体验到无我之境,当下即可领悟。
持我以至于无我,不是从此处达至彼处,而是相伴而行:持我而无我,无我而持我。
赘言如是。

下面重新写过:
10.关于爱
爱,并不成立。
为什么要说爱并不成立呢?我们不妨检点一下自己或别人,尽可能多的人,是如何使用爱这个字的。

何谓格物?

《大学》一开始就说: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啊.接着是一个讲做人的次序的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百姓,皆须以修身为本。

物格,就是去格物,格在这里是动词,去认知事物的涵义的意思。即知性的达到,获得知。

格物这个词有个非常有名的典故:明朝有个伟大的人物,王阳明,他年轻时,读了这段文字,就踏实地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所以他第一步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格物。他想物嘛,总之是个东西,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先去格一格。于是他看到了窗外的竹子,于是他约了几个同学,决定一起来先从“格竹子”开始。于是他们一起静坐在竹子的前面,就这么看着竹子,想着这个格物应该是什么意思。王阳明这个习惯很好,不懂一个词,就动手去实践,而不是查字典。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