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历史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的重要环节。
多样化的深入,保障了整个文化生态的健康,而这个文化生态的要诀,是有洞察力的方向感。
表面看起来,多样化,或者说宽容、包容,与方向感,是矛盾的:既然多样化,为什么要预设方向?其实,这个方向,究竟是预设,还是先验内在,在于是否有洞察力,在于作为主体的人,是否有能力看到这个内在的方向。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历史或文化的发展,是有方向的。在我看来,这是肯定的。
这里先不讨论这个前提,而是摆放好这个前提,以便继续我的观点。
那么,我们需要给下一代准备的事务呢,在我看来,就是彰显这个有方向感的生态,就如一片森林,带着孩子们进入,固然,有大量的东西都需要教给他们;固然,既要带着他们领略美好,也要带着他们经受苦难;更要籍由共享的经验,使得他们领悟到方向。
所以,对于幼儿教育,我的观点是,父母应该深刻体认到,教育,本质上是自己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若是习惯性地把教育理解为单向的,是错误的。
落实到具体场景里面来,例如,给孩子讲故事,你在选择故事时,有怎样的考虑呢?你是否充分理解了自己讲某个故事,与孩子共享的是一种怎样的经验呢?再例如,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做怎样的游戏,你又是如何考虑的呢?游戏过程中,与孩子共享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经验呢?任何针对孩子的所谓教育,实质上,都是一种共享,在这种共享中,你期望孩子得到成长,那么,你是否充分意识到,在这种共享中,你自己是否也需要得到成长呢?
我相信,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可惜,人们普遍地认识不到此点,从而失去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成就的机会。
所谓儿童的世界结构,并非是儿童给出的描述,那种描述,成年人可以认为其为幼稚,是在心智不成熟情况下给出的片段;其实不然,儿童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本身表征了人类心智发育的内在结构,也就是所谓儿童的世界结构。
这个世界大体的组成是:
1,身体感知。诸如吃,喝,运动,睡眠,抚摸,。。。
2,感官感知。诸如色彩,图案,音乐,。。。
3,行为学习。诸如游戏,与儿童和大人的交往,。。。
4,符号与抽象。诸如言语,文字,图画,影像,数学,客体认知,讨论问题,。。。
5,故事与情境。诸如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故事性游戏,动画,影视作品,戏剧,。。。1
6,精神范畴。诸如自我意象,欲望自控,情绪反省,情感控制,性格认知,伦理,道德,价值观,审美,精神品味,。。。
然后,按照这个结构来组织物件,丰盛并不是原则,专注才是原则。
家长们常见的错误,是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物件,以为越丰盛越好。其实,丰盛,只不过是成年人多样化世界的后果,并不是成年人深刻的成果。例如,发明了钢琴,再发明小提琴,并非是一个深刻的过程,而只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让孩子在精神权能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令其面对多样化的世界,未必是有益的。
儿童的成长,基本的原则,是专注。
也就是说,可以不妨把儿童的心智成长,简化为一个指标,就是专注的能力,在每一个层面上,训练专注的能力,是心智成长的核心所在。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过早地让孩子面临多样化,反倒是有害的。
儿童初始的缺乏专注,正是提示,专注是一项需要籍由发育而逐步煅成的能力。
当儿童的所有感官和行为刺激领域都放开,在初始阶段,一般都是显得缺乏专注力的,不过,我们面临的儿童发育命题,是感受力与专注力的提升,即怎样创造适当的情景,使得儿童在乐趣中,获得感受力与专注力的提升。这个命题,实际上就属于我所谓的教育的本质,儿童与家长的共同成长。这不仅仅是一个平常所谓教学相长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老师),同样也得反省自己的感受力与专注力,如何触发,如何稳定,鉴于人类目前心理学的贫乏,没法指望存在某个操作手册,按图索骥即可做到这点,因此这种反省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和把握,才能籍由自我的内观,而有助益于理解眼前的儿童:我们不得不由自我,而得到对眼前儿童的理解。这是注定了的情景,别无他途。
然后,籍由这种理解,我们才能把握好“怎样创造适当的情景,使得儿童在乐趣中,获得感受力与专注力的提升”这个命题。
- 1. 故事与情境,是行为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对行为进行总装的练习与模拟,是人类获得抽象精神范畴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天生都是文学家。
新评论
13 years 1 week ago
13 years 1 week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