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是历史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的重要环节。

多样化的深入,保障了整个文化生态的健康,而这个文化生态的要诀,是有洞察力的方向感。

表面看起来,多样化,或者说宽容、包容,与方向感,是矛盾的:既然多样化,为什么要预设方向?其实,这个方向,究竟是预设,还是先验内在,在于是否有洞察力,在于作为主体的人,是否有能力看到这个内在的方向。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历史或文化的发展,是有方向的。在我看来,这是肯定的。

这里先不讨论这个前提,而是摆放好这个前提,以便继续我的观点。

那么,我们需要给下一代准备的事务呢,在我看来,就是彰显这个有方向感的生态,就如一片森林,带着孩子们进入,固然,有大量的东西都需要教给他们;固然,既要带着他们领略美好,也要带着他们经受苦难;更要籍由共享的经验,使得他们领悟到方向。

所以,对于幼儿教育,我的观点是,父母应该深刻体认到,教育,本质上是自己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若是习惯性地把教育理解为单向的,是错误的。

落实到具体场景里面来,例如,给孩子讲故事,你在选择故事时,有怎样的考虑呢?你是否充分理解了自己讲某个故事,与孩子共享的是一种怎样的经验呢?再例如,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做怎样的游戏,你又是如何考虑的呢?游戏过程中,与孩子共享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经验呢?任何针对孩子的所谓教育,实质上,都是一种共享,在这种共享中,你期望孩子得到成长,那么,你是否充分意识到,在这种共享中,你自己是否也需要得到成长呢?

我相信,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可惜,人们普遍地认识不到此点,从而失去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成就的机会。

所谓儿童的世界结构,并非是儿童给出的描述,那种描述,成年人可以认为其为幼稚,是在心智不成熟情况下给出的片段;其实不然,儿童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本身表征了人类心智发育的内在结构,也就是所谓儿童的世界结构。

这个世界大体的组成是:
1,身体感知。诸如吃,喝,运动,睡眠,抚摸,。。。
2,感官感知。诸如色彩,图案,音乐,。。。
3,行为学习。诸如游戏,与儿童和大人的交往,。。。
4,符号与抽象。诸如言语,文字,图画,影像,数学,客体认知,讨论问题,。。。
5,故事与情境。诸如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故事性游戏,动画,影视作品,戏剧,。。。1
6,精神范畴。诸如自我意象,欲望自控,情绪反省,情感控制,性格认知,伦理,道德,价值观,审美,精神品味,。。。

然后,按照这个结构来组织物件,丰盛并不是原则,专注才是原则。

家长们常见的错误,是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物件,以为越丰盛越好。其实,丰盛,只不过是成年人多样化世界的后果,并不是成年人深刻的成果。例如,发明了钢琴,再发明小提琴,并非是一个深刻的过程,而只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让孩子在精神权能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令其面对多样化的世界,未必是有益的。
儿童的成长,基本的原则,是专注。
也就是说,可以不妨把儿童的心智成长,简化为一个指标,就是专注的能力,在每一个层面上,训练专注的能力,是心智成长的核心所在。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过早地让孩子面临多样化,反倒是有害的。

儿童初始的缺乏专注,正是提示,专注是一项需要籍由发育而逐步煅成的能力。
当儿童的所有感官和行为刺激领域都放开,在初始阶段,一般都是显得缺乏专注力的,不过,我们面临的儿童发育命题,是感受力与专注力的提升,即怎样创造适当的情景,使得儿童在乐趣中,获得感受力与专注力的提升。这个命题,实际上就属于我所谓的教育的本质,儿童与家长的共同成长。这不仅仅是一个平常所谓教学相长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老师),同样也得反省自己的感受力与专注力,如何触发,如何稳定,鉴于人类目前心理学的贫乏,没法指望存在某个操作手册,按图索骥即可做到这点,因此这种反省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和把握,才能籍由自我的内观,而有助益于理解眼前的儿童:我们不得不由自我,而得到对眼前儿童的理解。这是注定了的情景,别无他途。
然后,籍由这种理解,我们才能把握好“怎样创造适当的情景,使得儿童在乐趣中,获得感受力与专注力的提升”这个命题。

  1. 1. 故事与情境,是行为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对行为进行总装的练习与模拟,是人类获得抽象精神范畴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天生都是文学家。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