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为的戏曲

在现象上,戏曲更多地使用了行为,而不是语言;或者说在语言方面,更顺从非特意的口语。
因此,元代,对应着西方的中世纪,传递给现在的我,只是一个平移:设若我此刻在彼时,坐在戏台下,周围只是器物,建筑,衣物的不同,人,与人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因此世俗社会,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在中国,单纯从元代戏曲,就可以知道,至少近千年来,在心理层面,在一些大的范畴上,世俗社会并无变化。

相比有意思的是,诗歌,是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从行为方式的角度来看文学形式的话,可以对文学的本质有更多的了解。
复原一个诗歌事件的话,几个问题需要澄清:
诗是如何写出来的?
写出来后如何记录?
写出来后如何传播?
这几个情节澄清后,再比较戏曲,就可以得到有意思的对比。

戏曲很明显,很少有作者以诗歌的方式,就是说对文字的类似诗歌的高要求,来写戏。相反,戏曲的角色,主要是世俗社会的主角,因此戏曲这种行为的目的,和诗歌是绝然不同的。

那么戏曲这种行为,究竟体现了社会的什么功用方面呢?答案很平庸,就是娱乐。
诗歌呢,就主要不是娱乐了。

——————————————————————————————————
1

  1. 1. 难得去一次万圣书园,拎回一套12卷的半价《全元戏曲》。快天亮了,翻了翻。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