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所谓“空”,一定程度上约略等于道家所谓“无”,当然,一定程度之后,就有差异了。

空,是佛家对于世界的基本看法,但,正是在这个基本看法上,绝大多数人总是逡巡难入,得不到正确的理解,或者说,体悟。在这个意义上,佛家所谓的修行,何尝不是一个试图正确领悟“空”之涵义的进程呢?

这样一个局势,根本上决定了,如果试图用一篇文字,即可令读者了知“空”的涵义,是徒劳的。但是,文字,总是有用的舟筏,如果使用得当。

一般而言,空,被佛家用来表达一种否定态度,对人类几乎所有常见心思的直接与断然的否定:你此刻如此这般感受与思维,是虚幻空无,毫无意义;有,或没有;发生了或没有发生,毫无差别。

上面这个结论当中,包括了三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1,“几乎所有常见心思”,那么,有什么样的人类精神活动,可以不包括其中呢?
2,否定的对象,仅限于人类的“感受与思维”?
3,毫无差别,是针对什么而言?或者说,这一个虚空是否存在其对立的实在?

倒过来讨论。
3,对一个东西的否定,内蕴着对另一个东西的肯定,否则,这个否定如何成立呢?虚幻也好,无意义也好,内蕴的肯定就是,肯定一种实在,肯定一种意义,而佛家给出否定的目的,正是希望你因此而获得那个被肯定的东西,所谓“”或“”,正是用来描述那个获得肯定的状态。

2,是的,否定的对象,仅仅限于我们人类所生成的种种感受与思维,其中的绝大部分。剩下的,则是:

1,我们人类可以展现正道的部分,不包括于其中。

这三个问题,其实正是佛家的全部要旨之所在:佛家四諦,苦、集、灭、道。
我们每日每时每刻的感受与思维,其绝大部分,都是属于这个苦,这个集。不要以为你现在很安逸,很闲适,就不是苦,其实,正是苦的酝酿阶段,因为,飘摇于物,沉浮于外的心灵,恰好是在撒下苦的种子。
因此,要灭,也就是把它们都否定掉。
然后,可以剩下的,你可以安居的,需要肯定的,只能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所以简要而言,空,就是否定人生的苦之集,肯定自我的正道。

但,真正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体认到人生的苦之集,如何证悟到自我的正道。

人生的苦之集,与其说是一种基于常识的评论,不如说是一种基于可能性的相对评论:如果你可以做到更好,那么你现在就是苦;如果你无力做到更好,那么你常见的选择就是,认贼作父。

认贼作父,是如此的常见,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够体认到,自己所处的这一境地,是何等的惨烈。因为,当我们声称,“人生,...,就是这样的。”基本上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永远丧失了一个自我超越的可能性,那唯一的可能性。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