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悟”

悟,是用来与什么相对的呢?
最起码的,是记忆,记住什么了,似乎远不是悟。其实也不然,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的,下面再说。
然后,是理解,理解什么了,常常也是远离悟。这就有意思了,为什么理解还不是悟?

我们再来看,悟,常常用于哪些地方?
悟,最常见的用法,是“悟道”,比方说,释迦牟尼悟道,禅宗某祖悟道,等等。所有这些用法里面,似乎都暗示,悟,是一个短时间内发生的事件。正因为有这么一个暗示,才导致有顿教渐教这一类分歧与讨论。

其实,所有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真相在于,何谓“道”?

道,其实非常简易明了,就是实质,就是任何事物的实质本身。
我们所谓求道,获道,其实都是绕弯子的说法,都是表达了一种尴尬:我们有掌握事物之实质的意志,却常常缺乏掌握事物之实质的力量。
这个掌握,就是指,你能够按照你的意志,来改变它。

因此,所谓悟道,就好理解了:你能够抓到事物的实质,标准是,能够因之而改变什么了。这就是悟道最直接的涵义。
因此,所谓悟,就是你有了那种“抓住”的触感。
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

于是,一切的表面牴牾,都合乎自然了:我们抓住它,确实发生在一个短时间内,但是,为了抓住它,我们将要付出多少努力呢?

那么,为什么“理解”,常常远离“悟”呢?
我们所理解的,总是道理,总是你的认知范围里的一系列要素,被你组织为一个合乎理性与逻辑的全景结构,从而不再有孤立的现象和要素,从而能够令你消弭疑惑。
但,这仅仅只是消弭你的所谓疑惑,距离你改变事物,例如,改变你自己,还差得很远。
为什么呢?
因为,所谓“你”,绝对不仅仅只是由一些认知、思维构成。构成你的,还包括情态、意志、心理、生理、精神、...要列举的话,是没有尽头的一串词汇。
所以,单单只是改变思维里面的一些疑惑状态,距离“你”的改变,很远。

那么,何谓“你”的改变?
自我的改变,是改变一切事物的起点与终点。

如果,我们的意志是,要改变某一外部世界的事物,首先,我们需要发展自我的智能,才能恰当认知,获知改变该事物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获知这一改变,对于自我的意义,也就是那最初之意志的合法性,需要予以重审,使得这一改变,不悖逆我们的根本利益。而这一重审,同样需要意志与理性的力量,同样基于对自我的改变。
所以,这是一个从自我的改变开始,结束于自我的改变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意志是,要改变自我,或者它人,更加是落在了自我的改变之上。

所以,按照此义度,我们千万不要随意使用“悟”这个字,它是自明的:天正在下雨,我为什么还要说,天在下雨,呢?

会有人说,如此一番言论,是神秘主义的。
不然,我之所以能够说出如此一番言论,并还能继续说下去,那就不是神秘主义的。所谓神秘主义,是用言词拒绝说明只剩下言词的东西;而只要是能够落实到实质事物的,不管是被言说,还是不被言说,就不是神秘主义的。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