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是用来与什么相对的呢?
最起码的,是记忆,记住什么了,似乎远不是悟。其实也不然,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的,下面再说。
然后,是理解,理解什么了,常常也是远离悟。这就有意思了,为什么理解还不是悟?
我们再来看,悟,常常用于哪些地方?
悟,最常见的用法,是“悟道”,比方说,释迦牟尼悟道,禅宗某祖悟道,等等。所有这些用法里面,似乎都暗示,悟,是一个短时间内发生的事件。正因为有这么一个暗示,才导致有顿教渐教这一类分歧与讨论。
其实,所有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真相在于,何谓“道”?
道,其实非常简易明了,就是实质,就是任何事物的实质本身。
我们所谓求道,获道,其实都是绕弯子的说法,都是表达了一种尴尬:我们有掌握事物之实质的意志,却常常缺乏掌握事物之实质的力量。
这个掌握,就是指,你能够按照你的意志,来改变它。
因此,所谓悟道,就好理解了:你能够抓到事物的实质,标准是,能够因之而改变什么了。这就是悟道最直接的涵义。
因此,所谓悟,就是你有了那种“抓住”的触感。
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
于是,一切的表面牴牾,都合乎自然了:我们抓住它,确实发生在一个短时间内,但是,为了抓住它,我们将要付出多少努力呢?
那么,为什么“理解”,常常远离“悟”呢?
我们所理解的,总是道理,总是你的认知范围里的一系列要素,被你组织为一个合乎理性与逻辑的全景结构,从而不再有孤立的现象和要素,从而能够令你消弭疑惑。
但,这仅仅只是消弭你的所谓疑惑,距离你改变事物,例如,改变你自己,还差得很远。
为什么呢?
因为,所谓“你”,绝对不仅仅只是由一些认知、思维构成。构成你的,还包括情态、意志、心理、生理、精神、...要列举的话,是没有尽头的一串词汇。
所以,单单只是改变思维里面的一些疑惑状态,距离“你”的改变,很远。
那么,何谓“你”的改变?
自我的改变,是改变一切事物的起点与终点。
如果,我们的意志是,要改变某一外部世界的事物,首先,我们需要发展自我的智能,才能恰当认知,获知改变该事物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获知这一改变,对于自我的意义,也就是那最初之意志的合法性,需要予以重审,使得这一改变,不悖逆我们的根本利益。而这一重审,同样需要意志与理性的力量,同样基于对自我的改变。
所以,这是一个从自我的改变开始,结束于自我的改变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意志是,要改变自我,或者它人,更加是落在了自我的改变之上。
所以,按照此义度,我们千万不要随意使用“悟”这个字,它是自明的:天正在下雨,我为什么还要说,天在下雨,呢?
会有人说,如此一番言论,是神秘主义的。
不然,我之所以能够说出如此一番言论,并还能继续说下去,那就不是神秘主义的。所谓神秘主义,是用言词拒绝说明只剩下言词的东西;而只要是能够落实到实质事物的,不管是被言说,还是不被言说,就不是神秘主义的。
新评论
13 years 6 days ago
13 years 6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