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经》注释

胎息经从内容来看,应该是非常早期的功法著作,很多人认为是唐代作品,因为有唐人幻真先生为此经做的注留世。

胎息经全文很短,先给出全文: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气入身来谓之生,神气离形谓之死;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神行即气行,神往即气注;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
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再逐句解释:

胎从伏气中结

胎,是本文的一个中心范畴。先不论其为何。先看伏气。
伏气的伏,使用了修辞,大体的意味是:常常我们行走在大地,对大地并无特别的感受;如果,你现在匍伏下来,真正趴在地上,是不是才有了特别的感受呢?
我们对自身气的感受,常常也是如此,尽管它时刻呼吸流走于此生命之机构窍穴,但我们并无太多感觉;唯有此气息“匍伏”下来,获得对于自己最沉厚的内部感知,才可谓伏气;而所谓胎,正是在这种长期的伏气当中,形成。

气从有胎中息

在胎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在胎很明确地形成之后,内气的呼吸枢纽,就是胎了。

气入身来谓之生,神气离形谓之死

这个生命机构(身)的生死,从气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这样:内气流注于身,就是生;内气不再流注于身(仅仅可称之为形),则只能是死了。
当然,这里使用了一个明显的内外概念:入身来,离形。以凸显其二元化观念:赋予生命机构以生命的,是神;这神,具有超越此具体肉身的意义,因为,它属于这个宇宙的一个秘密。

知神气可以长生

既然神气是生命的超上主宰者,那么,如何获得神气的健旺呢?知,关键是知。
这里所谓知,知识、认知、感知,都只是其最粗浅的部分,在这些涵义的层面上,并不能真正做到知神气。

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所谓知的要点,就是养。而养的要点,则是固守虚无。
这个原则,是道家最直接而最深刻的秘密。你对这个秘密的领悟,不在于你能够说得出多少个虚无的同义词,而在于你能够感受到多少种虚无的感觉。

神行即气行,神往即气注

这两句是行功的概述。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功法的要点。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

对于行功的进一步阐述,必须与“神行即气行,神往即气注”合观。

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至此,就有了胎的模样了。
胎,仍然是一个修辞用法,一个比喻。
作为比喻,其借义有二:
1,位置。一般之胎,位于腹部,而腹部,乃人体重心所在,当然,这不是重点之所在,重点在于,腹部有发达的神经丛,是气血修养的一个中心。
2,十月怀胎,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此胎亦然,是一个长养的状态,无养不足以成胎。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时间计数原则,所谓功,点滴之累计而已。

在本经中同时使用的是神与气两个概念,而不是同时使用精气神这三个概念。按照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的定义,“精者,灵智之名;神者,不测之用;气者,形相之目。”1此三者分划良好,那么何以本经没有出现“精”呢?
其实,精,就是本经的“知”“胎”背后的东西。

  1. 1. 王阳明:“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