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念,首先是习性的表现,反之,不是所有的习性都可以表现为杂念。
所以,我们可以首先追溯杂念的诸等习性之源头。而实际上,在修行的意义上,我们最终也只有通过解散习性,来消融杂念。
杂念的一般形态,是自我的私语。这种私语,在很大一部分情形下,确实是显现为语言形式的,也就是个人的内心对话;也有一部分情形,是没有显现为完整的,或明显的语言形式的,也就是某种意象、感受、情绪、念头的混合物。
对于内心对话,一般人的态度是,合理而必须的。因为,他/她很难想象,只要不是处于睡眠状态,我的心理如果不是表现为内心对白,那还能是什么样子的呢?
所以,内心对白,已经被大众心理认可为合理而必须的心理形态,甚至,是行使充分的心理功能的当然形态。
对于没有显现为完整语言形态的杂念,倒是大众一般所定义的杂念。因为这种形态的杂念,一般没有行使明显的心理功能,而只是在某种联想的驱动下,填充心理的空白。
方法
解决杂念问题,最初始的工具,就是止观。
但是,止观并不是目的。
一个处于杂念状态中的人,很像是一个给自己带上头罩,只留下一个小洞给眼睛,然后打着一个豆点灯光的小手电,在全然黑暗中行路的人。他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这样一种盯住自己脚跟前行路的状态中,以至于止观的情态,落入“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局面。
那么,我们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令其意识到必须摘掉自己的头罩,开放自己全部的感知,同时,换一个自己找得到的尽可能大的照明灯,足以适然而行。
要达到这个目的,有多个障碍:
1,人们已经习惯了内在心理的语言化,而以语言形态呈现的心理,必然是聚焦最清晰,视野最小的照明状态:当你内在独白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全部心理,就是那句话。
因此,要想扩张人们内在心理的即时视野,唯一的途径,就是消除内在心理的语言化,使得你可以学会后退,以扩大视野。
2,处于杂念状态的人,习惯于闭塞掉自己的各种有效感受通道,反之,若是某条感受通道处于高强度状态,例如专致地听音乐,或者入神地观看电影,或者专心阅读,都能有效地抑制杂念。所以若令人在没有任何感受信息源的情况下,开放某个感受通道,会令人无所适从。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开放人的内在感知领域。
消除内在心理的语言化,对于东方修行传统,是非常成熟的主题,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则相当不可思议,因为,甚至在现代西方心理学看来,心理的默认常规形式,就是自我对白。
何谓内在感知领域?
这里我并非指经验或知识的某种领域,而指当下生存感知的把握程度,同时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指标。
这是一个需要进行详尽讨论的概念。
杂念的心理学意义
杂念,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由个人的价值观来判定:具体而言,何为杂念,何非杂念,具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
但,任何一个杂念,不管是否被主人称为杂念,都是具有其确定的激发来源和后果的。
因此,我们可以经由对杂念的分析,来探测自我的精神结构。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6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6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