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Apr 30, 2005 - Blog entry

从古典世界迈向宇宙

宇宙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krsna.lamost.org/ASCIIMathML.js"> </script>



Galileo Galilei:落体的速率与它的质量无关。
Newton:
引力与惯性力等效;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等效;
强等效原理:
弱等效原理:

完全从欧氏几何出发,建立由近至远的天体位置关系:
太阳系的典型尺度: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长半轴:1天文单位AU=215太阳半径。
地球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10^6)`,半径的`1/(10^2)`。
冥王星的轨道半径:40AU。
太阳与其他恒星之间的典型尺度:
相对于太阳系内部行星的运动,恒星是不动的,因此应用三角测量法而建立秒差距的单位。
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南门二,1.33秒差距(pc)=`2.7×10^5`AU。(可见相隔半年能够观察到的最大的恒星角位移还不到一秒。)

古典世界的图象

在Newton(1643-1727)那个时代的世界里,有一些现象是首先被特别注意到的,即有关运动的现象,从此运动的观念构成了我们现在被称为科学的世界图象的一个基础。相比之下,很多文明在未接受现代科学时,运动的观念并没有那样基本的地位。

对于生活中什么东西最重要,或者说最需要注意到,在不同的文明里可能是不同的,同一个文明在不同的时代也会发生变化。古希腊人很仔细,很单纯地思考过运动,古中国人却很少把运动从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里分离出来。

运动观念的背后,是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独立存在性的观念,也就是说,在一个运动的图像里面,位置和时刻,都是可以摆脱任何惯常的物质对象而存在。这样一个强烈的观念构成经典世界的基础,亦构成经典世界的一个桎梏。

精神的表达立场

精神的内容,可以如何表达呢?可表达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其主观的立场,如果只是叙述其立场,构成一种表达么?
是的,本质上,每一种教义,每一个圣哲,都只是叙述其立场,并构成一种表达。
那么,人类的精神全景岂不是犹如散在的沙粒,各自只是以其存在而外显?
不然,精神的叙述,是依附于修证,基于此在的修证,而获得涵义的展开。

那么,如果我们需要对于人类精神有一个全景的洞察,就必须从每一个典型的实际修证内容开始,在这个起点上,如果使用一种未必唐突的语言,一种接近生理学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话,我们就可以踏破言语与文化的多样性迷雾,从而截直看到人类精神的演进进程。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