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May 2005 - Blog entry

从史学评论的角度来看规范掩盖了什么

下面的案例是可以多方来考虑的,作为一个文本,可以很鲜活地揭示规范可以掩盖什么。
作为规范的行为与实况总是有差异的,但我们考察历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凭借的都只是规范性的官方文本,对于那样的官方文本,我们的历史考察者是否足够地敏感到其与实况的差异呢?
在这个意义上,陈寅恪的方法是特出的。也在这个意义上坊间小说是具有特别的文献意义。
所以根本的史学方法,还是依循心理的律则开步走。
于是我们不得不又回到如何理解历史的起点。

史学应该是可以建立一些基本的规范以及相应的练习手段的,例如对于下面的史料,一般而言,我们都可以获得不少深刻的具有相当历史涵义的洞察。但那是因为那些事情就发生在昨天。如果是一则500年前的史料呢?历史学者应该知道,方法其实是相通的。

深夜

一夜风雨空摇落
五尺船头梦魂魄
隔空无妨废春秋
有无对境生死错

量子力学作为数学物理相互作用的一个案例

woit最近的一篇日志很有意思: [The Stormy Onset of Group Theory in the New Quantum Mechanics|http://www.math.columbia.edu/~woit/blog/archives/000191.html]

时空的测量者

完全客体化的科学,自从狭义相对论开始,就被不得不引入的测量者或者说观察者纠缠不已,至量子力学为尤甚。
牛顿力学本身就是测量的结果,但唯一能够泄露测量者的存在的是参照系或坐标系,而刚性坐标架掩盖了测量者的辛勤工作,或者说,在瞬间,一切的同时存在,大大地减轻了测量员的工作。

我们人本身,是占据有时空跨度的物体,我们在意识的天然感受上,就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基本感知局限在一点上,而是一开始就具有对一个区域的整体感知。因此把一个事件单位缩减到一个物理点上面去,并不属于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经验。反之,我们对于几何测量和计数的悠久经验,总是令我们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己只是谦卑而合格的记录员。

时空依赖事件来定义

在Einstein的努力里,时空的不可分解之涵义被推挤到点上:发生在一个空间点和时间点上的事件是最初的出发地。即设定该事件本身能够产生关于时间的信息,例如是一块能够以刻度数值表示时间的表,然后这块物理表占据一个点的位置。
|>
纯从逻辑而言,下一步是考虑四个事件:
位置a上分别发生于`t_(a1)`和`t_(a2)`两个不同时刻的事件`E(a,t_(a1)),E(a,t_(a2))`;
位置b上分别发生于`t_(b1)`和`t_(b2)`两个不同时刻的事件`E(b,t_(b1)),E(b,t_(b2))`。
然后我们再继续试图依靠逻辑,要从这4个事件开始支撑起一个时空的构架,那么其中预设的物理有哪些内容呢?

观念比较的基础

如果要对来自不同历史的观念进行比较,那么比较的基础是什么呢?两个基础:

    每一个历史都构成一个观念的传统,其历史结构能够形成一个一贯的心理认知态势; 来自不同历史的传统,正是在心理认知层面具有根本的互通性质。
然后,就可以进行自然的比较。 问题是,如何将此种心理认知层面的知识纳入规范可交流的范畴,也许,得从头做起。

Syndicate content